[發明專利]一種降低氧化鋁生產用分解槽高度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632949.3 | 申請日: | 2021-06-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4904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23 |
| 發明(設計)人: | 李志國;陳國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1F7/02 | 分類號: | C01F7/02;C01F7/14 |
| 代理公司: | 沈陽新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21117 | 代理人: | 鄒琳 |
| 地址: | 110001 遼寧***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降低 氧化鋁 生產 分解 高度 方法 | ||
一種降低氧化鋁生產用分解槽高度的方法,屬于氧化鋁生產技術領域,包括相互連通的分解料漿、一段分解槽、二段分解槽、緩沖槽,所述一段分解槽串聯設置,所述二段分解槽呈若干組并聯排列,每組二段分解槽呈一字型排列,各組一字型排列的二段分解槽的首端分解槽共用一個一段分解槽,各組一字型排列的二段分解槽的末端分解槽共用一個緩沖槽。本發明采用大規格的一段分解槽,減少一段分解的數量,進而減少一段分解槽的輸送距離。將原來呈一條長直線分布的二段分解槽,按段分成若干組并行的短距離一字型分布,降低二段分解槽整體基礎高度,減少基礎建設費用,減少了物料輸送所需的功耗。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氧化鋁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降低氧化鋁生產用分解槽高度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國內氧化鋁行業中采用拜耳法氧化鋁生產工藝的種子分解工序通常采用高固含一段分解工藝,而國外業內一般采用低固含二段分解工藝,隨著中國鋁土礦資源的日漸匱乏,對于進口三水鋁石型鋁土礦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因此,采用低固含兩段分解工藝逐漸為中國氧化鋁行業從業者所接受。
通常對于單條生產線會配置相對獨立的一段分解槽,但是由于需要進入一段附聚的種子量比較有限,混合精液后其體積仍然比較有限,這就決定了一段分解槽的過料量比較小,所需配套建設的分解槽規格也就比較小,而常壓槽罐都有相對合理的長徑比,小槽子就難以實現一段分解槽出料自流到二段分解槽,如果實現了自流就需要額外提高設備基礎高度,造成配置困難或投資增加。另外采用小槽子就需要設置較多數量的一段分解槽,這樣會增加料漿輸送高度。二段分解槽一般采取之字型(首尾兩側)、U型(首尾同側)或一字型(首尾兩側)布置方式,在單線產能規模較大時,采用上述幾種常規的布置方式都會造成分解槽的基礎逐級升高,最高甚至達到20米以上,這除了增加結構施工費用之外,還增加了料漿輸送的功耗。
正如上述分析所知,采用較小規格的一段分解槽以及傳統配置方式的二段分解槽,設備基礎投資較高,運行功耗也較高。
發明內容
基于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降低氧化鋁生產用分解槽高度的方法,目的是為了在不改變現有工藝流程的條件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分解工序的投資和運行成本。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降低氧化鋁生產用分解槽高度的方法,包括相互連通的分解料漿、一段分解槽、二段分解槽、緩沖槽,所述一段分解槽串聯設置,所述二段分解槽呈若干組并聯排列,每組二段分解槽呈一字型排列,各組一字型排列的二段分解槽的首端分解槽共用一個一段分解槽,各組一字型排列的二段分解槽的末端分解槽共用一個緩沖槽。
進一步地,一段分解槽的直徑為12米、14米、16米或18米。
進一步地,二段分解槽設置為2-3組。
進一步地,二段分解槽每臺配置獨立的提料筒。
進一步地,每組二段分解槽設有各自獨立的過料溜槽或流管。
本發明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在滿足長徑比的情況下采用大規格的一段分解槽,滿足一段出料直接溢流到二段分解槽的需要,減少一段分解的數量,降低攪拌費用,進而減少一段分解槽的輸送距離。將原來呈一條長直線分布的二段分解槽,按段分成若干組并行的短距離一字型分布,若干組并行分布的二段分解槽共用一個緩沖槽,降低二段分解槽整體基礎高度,減少基礎建設費用,減少了物料輸送所需的功耗,短距離并聯的一字型布置可以在每組短一字型的二段分解槽上設置獨立的提料管和過料溜槽,減少系統流量波動時發生沉槽的風險。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工藝流程圖。
圖中:1、分解料漿;2、一段分解槽;3、第一組二段分解槽;4、第二組二段分解槽;5、緩沖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受實施例所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3294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