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內生真菌FO-R20在防治水稻穗頸瘟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631866.2 | 申請日: | 2021-06-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5524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27 |
| 發明(設計)人: | 林福呈;蘇珍珠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
| 主分類號: | C12N1/14 | 分類號: | C12N1/14;A01N63/30;A01P3/00;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韓聰 |
| 地址: | 310021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真菌 fo r20 治水 稻穗 中的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內生真菌FO?R20在防治水稻穗頸瘟中的應用,屬于微生物應用技術領域。本發明將保藏號為CCTCC M 2021505的Falciphoraoryzae FO?R20制備成種衣劑或固體菌肥,應用于水稻種子上,在培育過程中,菌種定殖于水稻根部,顯著增強水稻對穗頸瘟的抗病性,防治效果達到86.91%?90.85%,病情指數下降了64.92?72.07。內生真菌Falciphoraoryzae FO?R20對水稻穗頸瘟的生物防治作用在農業領域內的推廣應用具有巨大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微生物應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Falciphora oryzae FO-R20在防治水稻穗頸瘟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稻瘟病又名稻熱病,是世界性重要稻病,與紋枯病、白葉枯病被列為水稻三大病害。該病為通過氣流傳播的流行病,對水稻生產威脅極大,危害程度因品種、栽培技術以及氣候條件不同有差別,一般減產10%-20%,局部田塊絕收。稻瘟病在整個水稻生育期都會發生,根據受害時間不同和部位不同,可以分為苗瘟、葉瘟、葉枕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其中穗頸瘟對產量影響最大。
目前,預防該病發生的最經濟有效的途徑是種植水稻抗病品種。但是長期種植抗病基因單一的水稻品種,抗病性會因為病菌小種變異或適應而喪失,造成病害再次流行。此外,化學藥劑防治也是防治稻瘟病的常用方法。但是,長期過量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提高水稻生產成本,而且還會造成稻米質量安全與生態環境的污染。因此,尋求高效、環保、綠色、安全的生物防治措施已成為植物病害防控的研究熱點。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對病原菌產生各種不利作用(例如,抗菌,溶菌、競爭、重寄生等),降低病原菌的數量或致病性;同時,用于生物防治的有益微生物還能誘導植物抗病性增強,提高植物免疫力,延緩、減輕或者抑制病害的發生。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藏匿著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其中植物內生真菌就是其中之一。植物內生真菌是指至少生活史的一部分能侵染定殖在健康植物組織中,宿主無明顯病癥的一類真菌,普遍存在于生態系統中,且與宿主植物進行著非常穩定的長期互作關系。在植物內生真菌與寄主形成互惠共生關系的過程中,一方面植物內生真菌從寄主中獲取水分、礦物營養等生長所需的養分,另一方面植物內生真菌賦予植物豐富多樣的生物學功能,例如促進植物生長,提高植物生物量,增強寄主植物的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能力。
申請號為201910044093.0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保藏號為CGMCC No.2737的真菌菌株稻瓶霉(Phialophora oryzae)在防治水稻白葉枯病中的應用。目前尚無報道指出野生稻內生真菌菌株在防治水稻穗頸瘟方面的功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水稻對穗頸瘟抗性的內生真菌,將其應用到水稻穗頸瘟的防治當中。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從云南疣粒野生稻根系中分離得出一株新的瓶霉屬內生真菌,經鑒定分析鑒定該菌株屬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門Ascomycota,糞殼綱Sordariomycetes,巨座殼科Magnaporthaceae,瓶霉屬Phialophora,并將其命名為Falciphora oryzae FO-R20。于2021年5月8日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中國武漢、武漢大學,保藏號CCTCC M2021505,其分類命名為Falciphora oryzae。
本發明研究發現,將內生真菌Falciphora oryzae FO-R20定殖于水稻根部組織中,可以顯著增強水稻對穗頸瘟的抗病性,防治效果達到90.85%。
因此,本發明提供了保藏號為CCTCC M 2021505的內生真菌Falciphora oryzaeFO-R20在防治水稻穗頸瘟中的應用。
所述應用為將內生真菌Falciphora oryzae FO-R20與水稻共培養,使其定殖于水稻根部組織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未經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3186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硫化物電解質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 下一篇:個體化造口底盤裁剪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