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饋線自愈主站全自動仿真測試方法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599132.0 | 申請日: | 2021-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20391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03 |
| 發明(設計)人: | 趙瑞鋒;李波;盧建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 |
| 主分類號: | G01R31/00 | 分類號: | G01R3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陳旭紅;晏靜文 |
| 地址: | 51000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饋線 自愈 全自動 仿真 測試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饋線自愈主站全自動仿真測試方法及系統,包括:通過饋線自愈仿真系統模擬自愈啟動條件以及故障信號,并發送至饋線自愈系統,所述饋線自愈系統根據所述自愈啟動條件啟動故障定位功能,并根據所述故障信號與設置的故障點進行比對,生成故障定位的測試結果;根據所述測試結果,通過UI界面給出判定結果及故障隔離和非故障區恢復供電的策略。通過饋線自愈仿真系統將需要二次設備側的測試人員進行二次注入設備的操控功能轉移到主站側核心測試人員,替換原有的二次設備側測試人員,使得主站側核心測試人員更加透徹的掌控配電自動化進程,提高故障處理功能成功率、饋線自愈投運率以及配電自動化測試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力配電自動化測試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饋線自愈主站全自動仿真測試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配電自動化系統測試需要主站側的核心測試人員和二次設備側的測試人員相互配合進行測試。現有的測試方法,二次設備側的測試人員負責通過二次注入設備和模擬開關單元向二次設備(DTU/FTU/TTU)注入電壓電流模擬量和開入開出信號量,主站側的測試人員根據二次設備注入的不同量綱,在主站側查看主站的處理性能和系統策略,確認配電自動化測試結果。
雖然我國在饋線自動化方面有一定的經驗,但是面對龐大、復雜的配網網架結構,現階段饋線自動化功能模塊的可靠性與穩定性仍處在初級階段。從銀川、杭州、南京、成都等地的配網系統數據統計可知,配網系統已經頻繁或多次出現FA動作,但是總體成功率并不高。
一方面,故障處理功能的缺陷,一般不會被立即發現。大部分是通過現場實際發生的復雜案例處理中發現的。另一方面,在線路投入FA功能之前,一般要求對線路進行逐點測試后,才可以投入運行。但是由于配網線路過多,采用逐點測試方法,需投入大量人力。因此實際情況是很多配電線路根本沒有完成校驗工作就直接投入使用,導致系統存在很多的潛在危險因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饋線自愈主站全自動仿真測試方法及系統,提高了故障處理功能成功率、饋線自愈投運率以及整個配電自動化的測試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饋線自愈主站全自動仿真測試方法,包括:
通過饋線自愈仿真系統模擬自愈啟動條件以及故障信號,并發送至饋線自愈系統,所述饋線自愈系統根據所述自愈啟動條件啟動故障定位功能,并根據所述故障信號與設置的故障點進行比對,生成故障定位的測試結果;
根據所述測試結果,通過UI界面給出判定結果及故障隔離和非故障區恢復供電的策略。
優選地,所述自愈啟動條件包括饋線線路對應的變電站出口斷路器的分閘信號和饋線線路對應的變電站出口斷路器的故障信號。
優選地,根據所述饋線自愈系統建立對應的所述饋線自愈仿真系統,并將所述饋線自愈系統與所述饋線自愈仿真系統通過網線連接。
優選地,模擬二次設備變位及遙測置數,觀察所述饋線自愈系統是否收到所述二次設備的置數值,確保所述饋線自愈系統與所述饋線自愈仿真系統通訊正常。
優選地,所述根據饋線自愈系統建立對應的所述饋線自愈仿真系統,包括配置所述饋線自愈仿真系統中保護信號參數與二次設備的關聯性。
優選地,所述保護信號參數包括過流一段點號、開關位置點號、所述二次設備的IP地址和所述二次設備的端口號。
優選地,所述置數值包括電流的A、B、C三相值、電壓的A、B、C三相值、二次設備的開關位置合位和開關位置分位。
優選地,還包括,對所述饋線自愈仿真系統進行拓撲檢驗,以確保所述饋線自愈仿真系統中的饋線、跳閘開關、二次設備的連接關系正確。
優選地,所述二次設備包括DTU、FTU和TTU。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未經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59913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