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及其在調控植物耐熱性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582029.5 | 申請日: | 2021-05-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8852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09 |
| 發明(設計)人: | 江海洋;秦倩倩;司偉娜;趙玉軍;彭曉劍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5/29 | 分類號: | C12N15/29;C07K14/415;C12N15/82;C12N1/21;C12N15/11;A01H5/00;A01H5/10;A01H6/46 |
| 代理公司: | 江蘇銀創律師事務所 32242 | 代理人: | 何震花 |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相關 基因 zmhsf11 及其 調控 植物 耐熱性 中的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及其在調控植物耐熱性中的應用,屬于生物技術領域。本發明首次報道了一種耐熱性負調控相關基因ZmHsf11及其蛋白。本發明通過研究發現,ZmHsf11基因的表達可以被高溫等逆境脅迫誘導,將其在水稻中過量表達,并對其進行功能鑒定,發現過量表達后,熱處理下過表達水稻植株的存活率顯著降低。對本發明獲得的ZmHsf11突變體進行功能鑒定,發現熱處理后突變體耐熱性顯著提高,表明其對植株耐熱能力起到負調控作用,從而為玉米耐高溫育種提供了新的技術基礎。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分子生物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及其在調控植物耐熱性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飼作物之一,環境的稍微變化,都會降低其產量及品質。目前,環境的因素對玉米的生長與發育起到的影響,主要包括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其中對于生物脅迫采取的措施,可以通過利用除草劑和農藥等來解決其問題;而非生物脅迫則包括高溫、干旱、凍害等,無法利用其有效方法解決此類問題。特別是對農作物來說,每一種脅迫都會造成其低產或絕產(Liu et al.,2016)。
為此探究農作物在非生物脅迫下的響應分子機制,尋找其優良性狀基因,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另外,伴隨著現代分子技術和分子遺傳育種的迅速發展,將優良基因轉化到優良株系中進行穩定遺傳表達,從而提高作物在逆境脅迫下的耐受性。因此,研究抗逆基因和培育出優良性狀的新品種,已成為植物抗逆遺傳育種研究熱點話題之一。
植物作為固著生物,高溫脅迫對其生長發育繁殖有很大影響,對于無利趨避性,植物只能通過體內環境調節來達到穩態以抵抗外界環境。當受到短暫高溫后,一些熱激基因的表達在體內被激活,使機體恢復生長后產生獲得耐熱性,而基礎耐熱性則是植物體在受到熱激時,體內的一些基因來調內環境的穩態,從而抵御外部環境。這就涉及到一些基因表達,如熱激蛋白等。根據已經報道的影響植物耐熱性的基因,包括植物激素或信號傳導相關基因、Ca2+信號通路、活性氧相關基因,以及起主要作用的熱激轉錄因子和熱激蛋白基因等(Mittler et al.,2012)。
熱激轉錄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作為熱脅迫信號途徑中的主要傳導元件,在熱激狀態下,激活相關基因的表達,調控植物體內的熱脅迫響應過程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Kotak et al.,2007)。HSFs家族分成A、B、C三大亞族,其翻譯產生的蛋白結構具有相似性,但這些結構在三大亞族中存在差異,例如某些B成員可能還含有抑制區(RD)(Nover et al.,2001)。所以說不同的HSF成員,其功能可能參與多種多樣的逆境脅迫。目前的研究表明,HSF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鹽和高溫等脅迫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篩選鑒定出能夠響應高溫的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及其在調控植物耐熱性中的應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發明的一種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所述的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發明的一種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編碼的蛋白質,為如下(1)或(2)所述的蛋白質:
(1)由序列表中的SEQI D No.2氨基酸序列組成的蛋白質;
(2)將序列表中的SEQI D No.2氨基酸殘基序列經過一至十個氨基酸殘基的取代和/或添加且具有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基因功能由(1)衍生的蛋白質。
本發明的所述的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的植物表達載體。
進一步地,包括將熱激相關基因ZmHsf11核酸分子插入表達載體p1301a,為過表達ZmHsf11基因載體,命名為p1301a-ZmHsf11。
本發明的植物表達載體的宿主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農業大學,未經安徽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58202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