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能源互補蓄聯熱泵空調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563212.0 | 申請日: | 2021-05-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1825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21 |
| 發明(設計)人: | 吳林森;唐華強;吳晉蘭 | 申請(專利權)人: | 碳中和綠色建筑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5/00 | 分類號: | F24F5/00;F24F7/007;F24F13/02;F24S20/40;F24D3/00;F24D3/14;F24D3/18 |
| 代理公司: | 無錫松禾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16 | 代理人: | 朱亮淞 |
| 地址: | 215000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能 互補 蓄聯熱泵 空調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能源互補蓄聯熱泵空調系統,包括蓄能水箱和戶式地源熱泵,所述戶式地源熱泵包括地源熱泵換熱器;所述戶式地源熱泵通過通水水路與蓄能水箱構成回路系統;構成的回路系統通過地源熱泵換熱器交換地下熱源;而戶式地源熱泵內經過換熱后的熱源通入到地暖和新風系統內。本發明提供一種多能源互補蓄聯熱泵空調系統能有效的保障空調系統的制熱和制冷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多能源互補蓄聯熱泵空調系統領域。
背景技術
空調系統在現代社會中隨處可見,空調在夏天為我們居住的室內進行降溫,在冬天為室內進行升溫,以確保舒適的居住環境的作用;而冬天如果水溫不足時,需要空氣源熱泵對空調系統的水溫進行升溫,并且能通過地源熱泵具有一定溫度的熱源來快速調節水溫,以便于室內能保證適宜的溫度,提高居住舒適度。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多能源互補蓄聯熱泵空調系統能有效的保障空調系統的制熱和制冷的效果。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多能源互補蓄聯熱泵空調系統,包括蓄能水箱和戶式地源熱泵,所述戶式地源熱泵包括地源熱泵換熱器;所述戶式地源熱泵通過通水水路與蓄能水箱構成回路系統;構成的回路系統通過地源熱泵換熱器交換地下熱源;而戶式地源熱泵內經過換熱后的熱源通入到地暖和新風系統內。
進一步的,還包括太陽能系統和空氣能熱泵;所述蓄能水箱分別與太陽能系統和空氣能熱泵連通;所述蓄能水箱串聯多個戶式地源熱泵;所述戶式地源熱泵內水經過蓄能水箱通過太陽能系統和空氣能熱泵調節溫度后輸送至用戶室內。
所述新風系統包括吹散結構和聚能結構;所述聚能結構包括聚能板和提拉結構;所述聚能板內部開設有空腔;所述空腔與新風系統的導水管路連通設置;所述聚能板側壁上間距開設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內對應設置有彈性膜;所述提拉結構的運動端帶動彈性膜來回進出空腔,且所述吹散結構吹散彈性膜內凝聚的熱氣或冷氣于室內;所述新風系統的導水管串聯連通多個空腔;所述通孔邊緣向空腔內部突進形成凸槽;所述凸槽上對應固設彈性膜;所述凸槽內與彈性膜之間形成凝聚腔室;若干所述凝聚腔室處于空腔范圍內,且所述凝聚腔室敞口與外界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聚能板側壁上若干通孔之間設置提拉結構;所述提拉結構包括固定桿和伸縮桿;所述固定桿一端固定于聚能板側壁上;所述固定桿另一端上固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上伸縮裝置與伸縮桿一端驅動連接;所述伸縮桿另一端對應嵌入凸槽內;所述所述伸縮桿嵌入端通過半圓片固定于彈性膜中部;所述伸縮桿帶動彈性膜運動推擠出凝聚腔室內的凝聚熱氣或冷氣;若干所述凝聚腔室敞口范圍形成擴散區。
進一步的,所述吹散結構包括吹風風機;所述吹風風機對應設置于新風系統的安裝板上;所述吹風風機的吹風方向與擴散區相交,且所述吹風風機靠近聚能板一側設置,且所述吹風風機向遠離聚能板一側傾斜吹向擴散區。
進一步的,所述地暖內包括輻射板;所述輻射板分別鋪設安裝于房屋地板以及天花板內;相對的所述輻射板分別向室內傳導輻射熱氣或冷氣;所述輻射板包括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內部開設有填充槽;所述填充槽內對應填充設置有毛細管;若干安裝板相互拼接形成輻射板,且若干所述毛細管對應拼接連通;所述毛細管分別與通水管連通循環。
進一步的,所述填充槽槽底為矩形,且所述填充槽相對頂部為半圓形;所述填充槽頂部對應朝向調節的室內設置;所述毛細管對應填充槽槽底一側固設有隔絕塊;所述隔絕塊與填充槽槽底之間設置有隔熱材料;所述毛細管與隔絕塊為一體結構設置;所述隔絕塊內部間距開設有若干隔層,所述隔層中空設置;若干所述隔層之間通過阻熱塊隔絕;所述隔層截面為弧型,且所述隔層對應適應于與毛細管底部;
所述隔絕塊底部開設有真空層;所述真空層與隔層間距設置,且所述真空層與隔層之間夾設有保溫層;若干所述真空層沿毛細管延伸方向間距設置;所述真空層與隔層交錯設置,且所述阻熱塊正對于真空層中部;所述真空層平行于填充槽槽底設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碳中和綠色建筑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未經碳中和綠色建筑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56321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