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軌道交通用推力桿球殼的鍛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546101.9 | 申請日: | 2021-05-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5830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26 |
| 發明(設計)人: | 劉平軍;陳圣錦;聶榮兵;程玉凈;朱志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洲中車天力鍛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J5/00 | 分類號: | B21J5/00;B21J5/02;B21J13/02;B21K7/12 |
| 代理公司: | 長沙朕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鄧宇;鐘聲 |
| 地址: | 412001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軌道 通用 推力 桿球殼 鍛造 方法 | ||
1.一種軌道交通用推力桿球殼的鍛造方法,所述推力桿球殼包括頭部(1)和連接于所述頭部(1)一端的圓柱狀桿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鍛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預制棒料,所述棒料自一端到另一端分為先成型段和后成型段,在自由鍛設備上采用胎模鍛的方式將所述先成型段鍛造形成首次成型部分,所述首次成型部分包括所述頭部(1)和與所述頭部(1)連接的一段圓柱狀桿部(2);
(S2)在自由鍛設備上采用自由鍛的方式將所述后成型段鍛造形成圓柱狀桿部(2)的剩余段;
所述步驟(S1)中,胎模鍛所采用的胎模(4)包括上模(41)和下模(42),所述上模(41)和下模(42)以可拆卸方式對接形成用于成型所述頭部(1)的型腔(43)、連通所述型腔(43)和胎模(4)外部的穿棒孔(44)以及與所述型腔(43)連通的飛邊槽(45),所述穿棒孔(44)用于成型與所述頭部(1)連接的一段圓柱狀桿部(2);鍛造形成所述首次成型部分的具體方法是,先將所述上模(41)和下模(42)對接合模,使棒料的先成型段位于所述型腔(43)和穿棒孔(44)內,棒料的后成型段位于胎模(4)外部,然后采用自由鍛設備錘擊所述上模(41)和下模(42)成型出所述頭部(1)和與所述頭部(1)連接的一段圓柱狀桿部(2),再拆開上模(41)和下模(42)將成型出所述首次成型部分的棒料取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S2)之前先將所述首次成型部分鍛造后形成的飛邊切除。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切邊模(5)將所述首次成型部分連接的飛邊切除,所述切邊模(5)包括模體(51)和沖頭(52),所述模體(51)上設有供首次成型部分通過以將飛邊切除的切邊孔(53),所述沖頭(52)用于放置在首次成型部分上以供自由鍛錘錘擊迫使首次成型部分通過切邊孔(5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邊孔(53)包括供頭部(1)通過的內孔(531)和供與所述頭部(1)連接的一段圓柱狀桿部(2)通過的開口(53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532)的長度大于所述穿棒孔(44)的長度,所述開口(532)遠離內孔(531)一端的兩側壁具有弧形倒角(533)。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沖頭(52)具有與首次成型部分的頭部(1)面接觸配合的第一貼合面(521)以及與首次成型部分的圓柱狀桿部(2)面接觸配合的第二貼合面(522)。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41)和下模(42)之間通過可插拔式銷孔機構對準。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中,采用夾鉗夾住頭部(1),采用自由鍛將所述后成型段拔長并規整形成圓柱狀桿部(2)的剩余段。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中,采用卡模配合規整形成所述圓柱狀桿部(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洲中車天力鍛業有限公司,未經株洲中車天力鍛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546101.9/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