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采場頂板關鍵層破斷卸壓的遠場巷道圍巖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541695.4 | 申請日: | 2021-05-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3892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03 |
| 發明(設計)人: | 常聚才;熊騰根;龐冬冬;李傳明;齊潮;賀凱;李冬;陳中琪;趙聰慧;姚智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E21C39/00 | 分類號: | E21C39/00;E21F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達星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姜海榮 |
| 地址: | 232000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頂板 關鍵 層破斷卸壓 巷道 圍巖 控制 方法 | ||
1.基于采場頂板關鍵層破斷卸壓的遠場巷道圍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體步驟:
S1、根據工作面(1)的煤層地質條件及開采工藝,對需要進行切頂卸壓的遠場瓦斯治理巷(5)及其工作面(1)進行分析,明確工作面覆巖(3)分布特征,通過現場礦壓測試及關鍵層理論推導出覆巖關鍵層(4)分布情況,確定工作面(1)的基本頂層位,明確工作面(1)周期來壓情況;
S2、結合工作面(1)地質資料,確定工作面(1)頂板遠場的瓦斯治理巷(5)所處巖層層位,對照覆巖關鍵層(4)分布情況,明確對瓦斯治理巷(5)礦壓顯現有影響的遠場關鍵巖層層位及賦存特征;
S3、采用礦用鉆機于工作面(1)的運輸順槽(2)內向工作面頂板的工作面覆巖(3)中開設炮孔,炮孔位置位于運輸順槽(2)頂板中部;
S4、成孔后根據對工作面(1)及遠場頂板的瓦斯治理巷(5)礦壓顯現有影響的遠場關鍵巖層的巖性確定炮孔裝藥量、裝藥長度及封孔長度;
S5、封孔并進行安全檢查后,起爆炸藥,從而在關鍵巖層中形成多個切割裂隙面(12),使工作面(1)側向采動應力和頂板壓力通過切割裂隙面(12)釋放,與此同時,隨著工作面(1)的推進,關鍵巖層沿切割裂隙面(12)運動,減少了工作面(1)和瓦斯治理巷(5)頂板破斷后的側向回轉塊體長度,實現了在不破壞本工作面(1)回采巷道穩定性前提下的遠場頂板瓦斯治理巷(5)圍巖卸壓控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采場頂板關鍵層破斷卸壓的遠場巷道圍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1中,周期來壓步距為20-25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采場頂板關鍵層破斷卸壓的遠場巷道圍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2中,瓦斯治理巷(5)位于工作面側向頂板中,與運輸順槽(2)的水平距離為35m、垂直距離為27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采場頂板關鍵層破斷卸壓的遠場巷道圍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3中,所述炮孔分別包括一號炮孔組(6)和二號炮孔組(7);一號炮孔組(6)用來切斷影響工作面(1)礦壓顯現的關鍵巖層,保護工作面運輸順槽(2)的長期穩定;二號炮孔組(7)用來切斷影響瓦斯治理巷(5)礦壓顯現的關鍵巖層,實現對瓦斯治理巷(5)的卸壓保護;一號炮孔組(6)和二號炮孔組(7)交叉間隔布置,且二號炮孔組(7)的長度大于一號炮孔組(6)的長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采場頂板關鍵層破斷卸壓的遠場巷道圍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3中,炮孔的切頂角度(8)分別包括為一號炮孔角度(81)和二號炮孔角度(82),一號炮孔角度(81)為一號炮孔組(6)的切縫線與頂板垂直方向的夾角;二號炮孔角度(82)為二號炮孔組(7)的切縫線與頂板垂直方向的夾角。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采場頂板關鍵層破斷卸壓的遠場巷道圍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3中,炮孔的切頂高度(9)分別包括一號炮孔高度(91)和二號炮孔高度(92),一號炮孔高度(91)和二號炮孔高度(92)分別為工作面(1)頂板至相應的遠場關鍵巖層的垂直距離。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采場頂板關鍵層破斷卸壓的遠場巷道圍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3中,一號炮孔組(6)和二號炮孔組(7)的切頂間距(10)通過工作面(1)頂板周期來壓步距和爆破裂隙圈半徑計算公式確定:
式中:RP為松動圈半徑,α為應力波衰減值α=2-ν/(1-ν),ν為泊松比,P為應力波初始徑向應力峰值D為炸藥爆速,ρ0為炸藥密度,rc為藥包半徑,n為壓力增大系數,取值為8-11;rb為炮眼半徑,St為巖體抗拉強度;切頂間距(10)小于周期來壓步距和兩倍的切割裂隙面(12)的長度;切頂間距(10)包括一號炮孔間距(101)和二號炮孔間距(102),一號炮孔間距(101)為一號炮孔組(6)之間的布置間距,二號炮孔間距(102)為二號炮孔組(7)之間的布置間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理工大學,未經安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541695.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