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系統及分析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97684.0 | 申請日: | 2021-05-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7538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6 |
| 發明(設計)人: | 于會來;蔣俊豪;杜振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水務工程檢測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3/24 | 分類號: | G01N33/24;G01N1/08;G01N1/2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誠志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李明香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土壤 成分 含量 檢測 智能 分析 系統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土壤檢測技術領域,且公開了一種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采樣模板,土壤采集模板,光譜儀分析系統以及顯示模板,所述土壤分析模板用于接收采樣模板采集的土壤信息,所述光譜儀分析系統通過光譜信號對土壤中的養分進行分析獲取。該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裝置,通過啟動驅動電機,驅動電機隨即帶動驅動彈簧轉動,驅動彈簧繼而向外側抵接推動板,推動板隨即在土壤采集箱中移動,將其內部烘干的土壤向出料通道方向推動,從而將烘干的土壤推向土壤分析機構的內部,通過土壤分析器從而對土壤的成分含量進行智能分析,獲取土壤的成分信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土壤檢測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系統及分析裝置。
背景技術
土壤環境監測是指通過對影響土壤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我們通常所說的土壤監測是指土壤環境監測,其一般包括布點采樣、樣品制備、分析方法、結果表征、資料統計和質量評價等技術內容;土壤檢測對于未知區域的土壤檢測尤為重要,不僅需要檢測土壤所含成分,而且還需要根據成分對比得出適合該地種植的植物,是非常困難的;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性,有必要適當把握土壤的肥力。作為土壤的肥力的指標,存在土壤中所含的有效氮、有效磷酸、總磷、總碳、總氮、K、Ca、Mg、Fe、Al、Na、CN比。目前,現有的土壤成分檢測設備,需要將待測土壤送至實驗室中進行檢測,工作繁瑣、工作效率低,檢測成本較大;同時,由于土壤成分十分復雜,土壤質地、濕度、有機質、氧化鐵等的含量都會對土壤光譜特征產生影響,土壤樣品異位檢測可能存在土壤變性,影響檢測結果;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系統及分析裝置。
發明內容
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采樣模板,土壤重量檢測模板,土壤篩分模板,溫度檢測器,烘干模板,破碎模板,土壤溶解模板,檢測中心以及顯示模板,采樣模板包括收集土壤的鉆頭以及土壤收集設備。
優選的,所述土壤重量檢測模板用于檢測采樣模板收集到的檢測土壤重量。
優選的,所述土壤篩分模板用于對土壤進行篩分,祛除土壤內部可能包含的砂石等固體物。
優選的,所述檢測中心包括重金屬分析系統,PH值分析系統以及光譜儀分析系統。
優選的,所述顯示模板顯示土壤信息。
根據權利要求所述的一種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系統,現提供一種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裝置,包括裝置主體,所述裝置主體的外側活動安裝有掘土鉆頭,所述掘土鉆頭的外側固定安裝有掘土槳,所述掘土鉆頭的右側固定安裝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遠離掘土鉆頭的一端開設有進料口,所述裝置主體的內部設置有土壤采集箱,所述土壤采集箱的內部固定安裝有柔性層,所述柔性層的內部設置有轉動風扇,所述土壤采集箱的內部固定安裝有發熱棒,所述發熱棒的外側纏繞有發熱絲,所述土壤采集箱的內部固定安裝有驅動塊,所述驅動塊的內側活動安裝有攪拌槳,所述土壤采集箱的內部固定安裝有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外側活動連接有驅動彈簧,所述驅動彈簧的外側固定連接有推動板,所述土壤采集箱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出料通道,所述裝置主體的內部且位于土壤采集箱的右側固定連接有土壤分析機構。
優選的,所述土壤分析機構的內部固定安裝有土壤分析器。
優選的,所述土壤分析器的外側固定連接有緩沖支架。
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土壤成分含量檢測智能分析裝置,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水務工程檢測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水務工程檢測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9768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