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82134.1 | 申請日: | 2021-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9880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03 |
| 發明(設計)人: | 范麗莎;姚建華;張群莉;張碩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8B7/00 | 分類號: | B08B7/00;B08B1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強 |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空間 約束 激光 誘導 沖擊波 清洗 納米 顆粒 方法 | ||
1.一種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待清洗基體粘結在三維移動平臺(10)上,移動三維移動平臺(10)使所述待清洗基板(11)位于激光脈沖聚焦點(16)及腔體(14)出口處;
2),利用第一脈沖激光束(4)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聚焦在腔體(14)內誘導氣體擊穿產生等離子體沖擊波(15),經過腔體(14)內表面的反射增強沖擊波(15)強度,使得待清洗基體表面上的微納米顆粒污染物(12)在沖擊波去除力的作用下從待清洗基板(11)表面飛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維移動平臺(10)由計算機控制系統(13)控制,三維移動平臺(10)移動精度為5μm。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清洗基板(11)的背面固定于三維移動平臺(10)上,實驗后從平臺取下,選擇使用雙面膠帶將基板(11)背面粘結于三維移動平臺(10)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清洗基板(11)表面位于雙束脈沖激光聚焦點(16)于腔體(14)出口處的正上方,等離子體與待清洗基板(11)表面距離要保證實驗不會損傷基板,且有較好的清洗效果。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脈沖激光束(4)和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分別由第一脈沖激光器(1)和第二脈沖激光器(3)得到;第一脈沖激光束(4)通過反射鏡形成反射脈沖激光束(6),反射脈沖激光束(6)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分別由第一聚焦鏡(8)和第二聚焦鏡(9)聚焦于腔體(14)內一點,反射脈沖激光束(6)和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其中至少有一束脈沖能單獨擊穿氣體誘導產生等離子體沖擊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脈沖激光束(4)和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由數字延遲發生器(2)控制脈沖延遲時間,脈沖延遲時間在0-100μs之間可調。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焦鏡(8)和第二聚焦鏡(9)分別把反射脈沖激光束(6)和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聚焦于腔體內同一點,所述反射脈沖激光束(6)和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聚焦點在同一平面內,其夾角在0-180度之間可調。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14)是密閉的容器,其形狀為球體或長方體,材料為玻璃或聚合物。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14)中至少有兩個擁有能允許激光穿過的第一腔體窗口(17)和第二腔體窗口(18),其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玻璃。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間約束雙束激光誘導沖擊波清洗微納米顆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脈沖激光束(6)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聚焦在腔體(14)內誘導氣體擊穿,擊穿次數在1-100之間;
所述反射脈沖激光束(6)和第二脈沖激光束(7)聚焦在待清洗表面下方氣體中誘導擊穿,此氣體包括空氣或惰性氣體;
所述清洗用第一脈沖激光器(1)和第二脈沖激光器(3)波長為1064/532nm,脈寬在10fs-10ns之間,單束脈沖能量為100-1000mJ;所述的微納米顆粒污染物的直徑為0.01-1000μ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工業大學,未經浙江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8213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