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航式耙吸船雙路并聯管線艏吹裝駁系統及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59194.1 | 申請日: | 2021-04-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5255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23 |
| 發明(設計)人: | 史譽州;丁家杰;童海云;朱雨;戴雨;倪飛;房世龍;周春煦;謝云飛;林偉;李勝永;陳皓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E02F3/88 | 分類號: | E02F3/88;E02F3/90;E02F3/92;E02F5/28;E02F7/00;E02F7/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鐘山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劉林峰 |
| 地址: | 226010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航式耙吸船雙路 并聯 管線 艏吹裝駁 系統 施工 方法 | ||
1.一種自航式耙吸船雙路并聯管線艏吹裝駁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艏吹輸泥膠管、主線輸泥管路、三通組合輸泥轉接管、第一支線輸泥管路、第二支線輸泥管路、橋接軟管和裝駁平臺;所述艏吹輸泥膠管的一端與耙吸船泥漿泵相連,且其另一端與所述主線輸泥管路的一端相連,所述主線輸泥管路的另一端與所述三通組合輸泥轉接管的入流端相連,且所述三通組合輸泥轉接管的兩個出流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支線輸泥管路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線輸泥管路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線輸泥管路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線輸泥管路的另一端還分別通過橋接軟管與對應所述裝駁平臺相連,并對停靠在對應裝駁平臺兩側的運泥駁船進行裝駁作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航式耙吸船雙路并聯管線艏吹裝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線輸泥管路包括數個主輸泥膠管;每一所述主輸泥膠管分別依次同軸心設置,且每相鄰所述主輸泥膠管之間彼此相互連接;最前端的所述主輸泥膠管的另一端與所述艏吹輸泥膠管的另一端相連,且最末端的所述主輸泥膠管的另一端與所述三通組合輸泥轉接管的入流端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自航式耙吸船雙路并聯管線艏吹裝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線輸泥管路的結構與所述第二支線輸泥管路的結構相同,且所述第一支線輸泥管路包括接力泵、數個自浮輸泥膠管和數個清堵連接管;在所述接力泵的兩端還分別依次間隔設有數個自浮輸泥膠管,且每一所述自浮輸泥膠管分別依次間隔同軸心設置,所述接力泵分別通過清堵連接管與靠近接力泵的兩個所述自浮輸泥膠管的一端相連,且相鄰所述自浮輸泥膠管之間分別通過對應清堵連接管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自航式耙吸船雙路并聯管線艏吹裝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組合輸泥轉接管的兩個出流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支線輸泥管路中最前端的自浮輸泥膠管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線輸泥管路中最前端的自浮輸泥膠管另一端相連,且所述第一支線輸泥管路中最末端的自浮輸泥膠管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線輸泥管路中最末端的自浮輸泥膠管另一端分別通過橋接軟管與對應所述裝駁平臺相連,并分別對停靠在對應裝駁平臺兩側的運泥駁船進行裝駁作業。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自航式耙吸船雙路并聯管線艏吹裝駁系統,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清堵連接管均包括鋼管管體、圓形排泥口、螺孔、封堵蓋板、橡膠止水墊圈、壓力傳感器和數據無線傳輸裝置;每一所述鋼管管體均與對應所述自浮輸泥膠管同軸心設置,且在其兩端還分別同軸心貼合固定設有連接法蘭,并分別通過連接法蘭與對應所述自浮輸泥膠管以及對應所述接力泵連接;在每一所述鋼管管體露出水面側還垂直嵌入開設有一圓形排泥口,且在每一所述圓形排泥口上還分別貼合設有封堵蓋板,每一所述封堵蓋板分別與對應所述圓形排泥口相匹配,且在其上表面沿邊沿還依次間隔垂直嵌入開設有數個螺孔,每一所述螺孔分別垂直貫穿對應所述鋼管管體,且通過緊固螺絲與對應螺孔的螺接配合,每一所述封堵蓋板分別與對應所述鋼管管體螺接固定,并分別將對應圓形排泥口嚴密封堵;在每一所述封堵蓋板與對應所述鋼管管體之間還貼合設有橡膠止水墊圈,且在每一所述封堵蓋板的下表面中間位置還設有壓力傳感器,每一所述壓力傳感器的感應端均通過圓形排泥口朝對應所述鋼管管體內部方向設置,且分別與對應所述螺孔互不干涉設置;在每一所述封堵蓋板的上表面中間位置還設有數據無線傳輸裝置,每一所述數據無線傳輸裝置分別與對應所述螺孔互不干涉設置,且分別與對應所述壓力傳感器電性連接,并分別實時監測對應所述鋼管管體內的泥漿壓力。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自航式耙吸船雙路并聯管線艏吹裝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組合輸泥轉接管包括入流管、第一出流管、第二出流管、入流連接管、第一出流連接管和第二出流連接管;所述入流管、第一出流管以及第二出流管呈Y形設置,且三者之間密封連通,并整體成型;所述入流管與所述第一出流管的軸線之間夾角為165°,所述入流管與所述第二出流管的軸線之間夾角為165°,所述第一出流管與所述第二出流管的軸線之間夾角為30°;所述入流連接管與所述入流管同軸心設置,且其一端與所述入流管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一出流連接管與所述第一出流管同軸心設置,且其一端與所述第一出流管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二出流連接管與所述第二出流管同軸心設置,且其一端與所述第二出流管的另一端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未經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5919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