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煤礦井下安全檢測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55719.4 | 申請日: | 2021-04-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8755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30 |
| 發明(設計)人: | 武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
| 主分類號: | E21F17/18 | 分類號: | E21F17/18;G09F25/00;H05B47/1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紐盟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56 | 代理人: | 許玉順 |
| 地址: | 361021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煤礦 井下 安全 檢測 系統 | ||
本發明提供煤礦井下安全檢測系統,涉及煤礦技術領域,它是由數據處理主機、空氣檢測設備、礦震檢測設備、人體檢測設備、報警設備、引導設備、交互設備和數據儲存中心構成,所述數據處理主機與空氣檢測設備、空氣檢測設備、礦震檢測設備、人體檢測設備、報警設備、引導設備、交互設備和數據儲存中心信號相連,所述交互設備與引導設備信號相連,所述人體檢測設備能夠檢測人體的生命特征與人體所在位置,并將數據實時發送給數據處理主機。本發明,通過數據處理主機與引導設備之間的相互配合,使監控人員能夠在數據處理主機的輔助下對工作人員的撤退進行指揮,使井內工作人員能夠及時撤退。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煤礦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煤礦井下安全檢測系統。
背景技術
煤礦是人類在富含煤炭的礦區開采煤炭資源的區域,一般分為井工煤礦和露天煤礦,當煤層離地表遠時,一般選擇向地下開掘巷道采掘煤炭,形成井工煤礦,為了保證井內工作人員的安全,需要對礦井進行安全檢查。
現有的安全檢測系統一般都會通過檢測礦井內部的各項空氣數據進行,在發現數據異常時提醒監控人員,然后通過監控人員進行指揮進行礦井內的撤離工作,但監控人員難以對井內工作人員作出明確指揮,使得井內工作人員撤退不及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煤礦井下安全檢測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煤礦井下安全檢測系統,它是由數據處理主機、空氣檢測設備、礦震檢測設備、人體檢測設備、報警設備、引導設備、交互設備和數據儲存中心構成,所述數據處理主機與空氣檢測設備、空氣檢測設備、礦震檢測設備、人體檢測設備、報警設備、引導設備、交互設備和數據儲存中心信號相連,所述交互設備與引導設備信號相連。
優選的,所述空氣檢測設備能夠檢測空氣中的甲烷濃度、一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濃度、氧氣濃度、粉塵含量和空氣濕度,并將數據實時發送給數據處理主機。
優選的,所述礦震檢測設備能夠檢測礦震,并將數據實時發送給數據處理主機。
優選的,所述人體檢測設備能夠檢測人體的生命特征與人體所在位置,并將數據實時發送給數據處理主機。
優選的,所述處理主機能夠對接收的甲烷濃度、一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濃度、氧氣濃度、粉塵含量和空氣濕度數據進行處理,將其通過交互設備展示給監控人員,并同時將數據與預設數據進行比對,若有其中一組數據異常與預設數據,則會控制報警設備過第一報警器對井下區域與監控區域發出報警,并控制引導設備啟動應急燈進行照明引導。
優選的,所述處理主機能夠對接收的礦震數據進行處理,將其通過交互設備展示給監控人員,并同時將數據與預設數據進行比對,若有其中一組數據異常與預設數據,則會控制報警設備通過第一報警器對井下區域與監控區域發出報警,并控制引導設備啟動應急燈進行照明引導。
優選的,所述處理主機能夠對接收人體的生命特征數據進行處理,將其通過交互設備展示給監控人員,并同時將數據與預設數據進行比對,若有其中一組數據異常與預設數據,則會控制報警設備通過第二報警器對井下區域與監控區域發出報警,并控制引導設備啟動應急燈進行照明引導。
優選的,所述數據處理中心會將接收與發出的信號傳輸至數據儲存中心進行備份。
優選的,所述監控人員可以通過交互設備對引導設備的應急燈進行人為控制,并通過交互設備輸入語音通過引導設備進行語音播報。
優選的,操作步驟如下;
S1:空氣檢測設備能夠對礦井內的空氣進行檢測,并將甲烷濃度、一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濃度、氧氣濃度、粉塵含量和空氣濕度數據發送給數據處理主機,礦震檢測設備能對礦震檢測,并將礦震數據發送給處理主機,人體檢測設備能夠對人體的生命特征與人體所在位置進行檢測,并將數據發送給數據處理主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集美大學誠毅學院,未經集美大學誠毅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5571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