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動校直機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54805.3 | 申請日: | 2021-04-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2033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5 |
| 發明(設計)人: | 徐華南;徐強;周有發 | 申請(專利權)人: | 丹陽市華富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D3/05 | 分類號: | B21D3/05;B21D43/20;B21D43/16;B21D45/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策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322 | 代理人: | 范圓圓 |
| 地址: | 212352 江蘇省鎮江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動 校直機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校直機,本發明通過上料裝置、過渡裝置解決了現有校直機需要人工上料的問題;通過上料電機帶動凸輪轉動,凸輪帶動撥料架運動,使第一撥料桿、第二撥料桿升高或降低,從而使棒料逐一進入第一撥料桿與第二撥料桿之間。通過校直裝置通過調節油缸帶動可調節校直組件沿X方向運動,使可調節校直組件與固定校直組件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從而使兩個校直輪之間的距離變化。通過下料裝置解決了校直機需要人工下料,自動化程度低的問題;通過第一桿、第二桿、中間臺、第三桿之間形成平行四邊形結構,利用中間油缸帶動第一桿、第二桿轉動,使下料板、起始臺均向下傾斜,將校直好的棒料輸送到儲存箱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校直機。
背景技術
隨著機械工業的迅速發展,大批量軸桿類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是校直機便應運而生。校直機是用來對軸桿類零部件進行校直的機器,通過校直以便獲得理想的直線度要求或回轉精度要求,保證零部件能夠達到裝配精度或獲得下道工序最小切削加工余量。
金屬棒料切削加工前的校直極為重要,不僅可以減少切削量節約鋼材,而且還可以減少工時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現有的棒料校直設備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不能調節兩校直輪之間的距離,靈活性低;二是棒料的上下料均依賴人工,需要人工對其進行下料并更換新的待加工棒料,自動化程度低,費時費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自動校直機。
本發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自動校直機,包括上料裝置,位于上料裝置出料口一側的校直裝置,位于上料裝置與校直裝置之間的過渡裝置,位于校直裝置出口處的下料裝置;
上料裝置包括向下傾斜的上料臺,上料臺上設有撥料槽,安裝在上料臺前側的第一擋板,安裝在上料臺后側的第二擋板,通過銷軸轉動安裝在第二擋板上且為U形結構的撥料架,安裝在撥料架一端的延長板,垂直安裝在延長板上且位于上料臺上方的第一支撐桿,垂直安裝在第一支撐桿底部的第一撥料桿,垂直安裝在撥料架一端且位于撥料架遠離延長板一端的第二支撐桿,第二支撐桿與第一支撐桿平行,垂直安裝在第二支撐桿頂部的第二撥料桿,第二撥料桿與第一撥料桿垂直,安裝在支撐柱上的固定架,通過滾動軸承轉動安裝在固定架上的轉軸,安裝在固定架上且輸出軸與轉軸連接的上料電機,安裝在轉軸上且始終與撥料架抵接的凸輪,位于上料臺上且相互抵接的多根棒料,位于最右端的棒料左右兩側分別與第二撥料桿、第一撥料桿抵接。
進一步的,所述過渡裝置包括向下傾斜的過渡臺,安裝在過渡臺右側的第一限位板,安裝在過渡臺后側的第二限位板,通過支撐板安裝在過渡臺上的過渡油缸,安裝在過渡油缸伸縮桿上且位于第二限位板上方的推板。
進一步的,所述校直裝置包括位于過渡臺下方的校直臺,移動地安裝在校直臺上的可調節校直組件,安裝在校直臺上且始終與可調節校直組件左右對稱的固定校直組件,安裝在校直臺上且伸縮桿與可調節校直組件連接的調節油缸;
可調節校直組件包括底座,安裝在底座上且沿Y方向均勻分布的多個固定座,通過滾動軸承轉動安裝在固定座上的主軸,安裝在主軸上的校直輪,安裝在主軸上且位于校直輪下方的皮帶輪,同時與多個皮帶輪摩擦傳動的環形皮帶,安裝在其中一個固定座上且輸出軸與該固定座上主軸連接的調節電機。
進一步的,所述校直臺上安裝有一對沿Y方向分布的導軌,可調節校直組件安裝在導軌上。
進一步的,所述下料裝置包括中間組件,與中間組件鉸接且位于中間組件左側的下料板,與中間組件鉸接且位于中間組件右側的起始組件;
下料板底部安裝有一對沿Y方向分布的第一桿,第一桿位于下料板靠近中間組件一側;
起始組件包括起始臺,安裝在起始臺底部且沿Y方向分布的一對第二桿,第二桿位于起始臺靠近中間組件一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丹陽市華富機械有限公司,未經丹陽市華富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5480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