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底泥就地臭氧氧化處理系統及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48440.3 | 申請日: | 2021-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0508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13 |
| 發明(設計)人: | 周陳俊男;卞澤宇;耿孝國;劉浩淼;張波;許小紅;吳春篤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11/06 | 分類號: | C02F11/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2013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就地 臭氧 氧化 處理 系統 使用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底泥就地臭氧氧化處理系統及使用方法,屬于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領域,包括臭氧微納米氣泡發生系統、刮渣系統和供電系統;所述供電系統用來為臭氧微納米氣泡發生系統和刮渣系統提供電能;所述臭氧微納米氣泡發生系統將產生的臭氧微納米氣泡噴射到底泥中對底泥氧化降解,在氧化降解過程中產生的浮渣通過刮渣系統收集。本發明可實現河湖污染的河湖底泥就地處理,減少運輸成本,從源頭削減水體污染物,減少后續處理負荷,減少了疏浚帶來的環境干擾。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領域,涉及到一種底泥就地臭氧氧化處理系統及使用方法,用于就地臭氧微納米氣泡就地氧化消減河湖底泥。
背景技術
河道是城市的生態脈絡和風景帶,是自然和人居環境的重要調節器,是各行各業物質輸入載體和出口。河道底泥是各種輸入水體中的物質經一系列物理、化學及生化反應后沉積于河底,形成疏松狀、富含有機質、污染物和營養鹽的灰黑色淤泥,當外源輸入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污染將會成為影響水質改善的重要限制因素,具體為,一方面,排入到河流、湖泊等天然水體中的污染物(營養鹽、重金屬等)有相當一部分最終轉移到底泥中,并逐漸富集積累起來,沉積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可以通過解吸、溶解、生物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化作用,重新釋放到上覆水中,導致水體水質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底泥是底棲生物的主要生活場所和食物來源,所以底泥中的污染物會對底棲生物產生嚴重影響,甚至還可通過食物鏈威脅人體健康。水域的污染底泥數量相當大,且持續不斷地產生,如不清理,將逐漸蔓延整個水域。
河道底泥處理分為原位處理和異位處理。異位處理時,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營養物(氮、磷等營養鹽)和一些對生態環境產生危害的重金屬、病原菌、病毒微生物和毒性有機物等有毒有害物,使得淤泥容易發臭、易于腐爛,若未處理到位直接排放到堆泥場中容易造成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尤其是在耕地堆放會影響后期復耕效果,從而導致耕地租用難度增加,且需要需求場地堆放和處置,工程量巨大且花費高。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底泥就地臭氧氧化處理裝置及其使用方法,可實現河湖污染的河湖底泥就地處理,減少運輸成本,從源頭削減水體污染物,減少后續處理負荷,減少了疏浚帶來的環境干擾。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底泥就地臭氧氧化處理系統,包括臭氧微納米氣泡發生系統、刮渣系統和供電系統;所述供電系統用來為臭氧微納米氣泡發生系統和刮渣系統提供電能;所述臭氧微納米氣泡發生系統將產生的臭氧微納米氣泡噴射到底泥中對底泥氧化降解,在氧化降解過程中產生的浮渣通過刮渣系統收集。
進一步的,所述刮渣系統包括電動機、刮板、集渣槽和導流筒;所述導流筒上方安裝有支架,支架上設置有電動機,所述電動機的輸出端設置有刮板,刮板上設置有刮條;所述集渣槽設置在導流筒內,所述集渣槽用來收集刮條刮取的雜物。
進一步的,所述供電系統包括太陽能板、逆變器和電路線;所述太陽能板呈倒“V”形布置,所述太陽能板與逆變器通過電路線連通,所述逆變器將所述太陽能板產生的直流電轉化為交流電。
進一步的,所述臭氧微納米氣泡發生系統包括臭氧發生器、第一進水管、多級泵、氣液分離罐和微納米氣泡釋放器;所述第一進水管和臭氧發生器的輸出端通過第二三通與多級泵的輸入端連接,多級泵的輸出端與氣液分離罐輸入端通過管道連通,所述氣液分離罐的輸出端與微納米氣泡釋放器輸入端通過管道連通;所述微納米氣泡釋放器的輸出端將臭氧微納米氣泡噴射到底泥中。
進一步的,所述微納米氣泡釋放器向下傾斜45°~60°并置于刮渣系統中的導流筒內。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進水管輸入端部安裝有80~100目濾網。
進一步的,所述微納米氣泡釋放器安裝在彎管上,所述彎管環繞在導流筒的外壁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大學,未經江蘇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4844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