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基于大數據的車與車互學習充電剩余時間預測方法和裝置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110447766.4 | 申請日: | 2021-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4750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06 |
| 發(fā)明(設計)人: | 梁海強;沈帥;張騫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L58/12 | 分類號: | B60L58/12;B60L58/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曹娜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興區(qū)***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數據 學習 充電 剩余時間 預測 方法 裝置 | ||
本申請?zhí)峁┝艘环N基于大數據的車與車互學習充電剩余時間預測方法和裝置。所述方法,應用于車輛,包括:獲取動力電池的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和初始溫度;根據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和初始溫度,確定所述動力電池充電截止時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獲取云端服務器確定的、由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和初始溫度進行充電開始至充電截止時的第二剩余充電時長;根據所述第一剩余充電時長和所述第二剩余充電時長,確定從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開始充電的預測剩余充電時長。本申請的方法不僅考慮車端預測剩余充電時長,還會基于云端大數據的預測,進一步地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基于大數據的車與車互學習充電剩余時間預測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迅猛發(fā)展及芯片制造技術的提升,在汽車領域出現了以動力電池為能量來源的電動汽車。電動汽車的問世,不但解決了傳統(tǒng)燃油車尾氣排放對大氣污染的問題,也降低了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
為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充電的過程中,用戶需要了解需要的剩余充電時長,以便安排后續(xù)日程,目前,一般采用充電剩余容量除以充電電流來估算動力電池的充電剩余時間,此種估算方式隨著動力電池壽命衰減累計誤差逐漸增大,使得對充電剩余時間的估計不準確,影響用戶的按時出行。
另一方面,現有技術的預測剩余充電時長,僅僅考慮車輛端預測,導致數據不夠準確,存在一定的缺陷。
申請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基于大數據的車與車互學習充電剩余時間預測方法和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預測剩余充電時長不準確,或者僅通過車端預設剩余時間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基于大數據的車與車互學習充電剩余時間預測方法,應用于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
獲取動力電池的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和初始溫度;
根據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和初始溫度,確定所述動力電池充電截止時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
獲取云端服務器確定的、由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和初始溫度進行充電開始至充電截止時的第二剩余充電時長;
根據所述第一剩余充電時長和所述第二剩余充電時長,確定從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開始充電的預測剩余充電時長。
可選的,所述根據所述第一剩余充電時長和所述第二剩余充電時長,確定從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開始充電的預測剩余充電時長,包括:
在第一比值處于預設范圍之內時,確定所述預測剩余充電時長為充電過程的實時充電時長與第一比值相乘獲得的數值;其中,所述第一比值等于第二剩余充電時長與所述第一剩余充電時長之間的比值。
可選的,所述預設范圍位于:
第一預設倍數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和第二預設倍數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之間,所述第一預設倍數小于所述第二預設倍數;
其中,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所述第一預設倍數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則確定第一比值為第一預設倍數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
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所述第二預設倍數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則確定第一比值為第二預設倍數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
可選的,所述根據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和初始溫度,確定所述動力電池充電截止時的第一剩余充電時長:
根據當前存儲的第一充電參數映射表,獲取各SOC區(qū)間的充電電流,所述第一充電參數映射表包括SOC區(qū)間與充電電流的對應關系;
根據所述初始荷電狀態(tài)SOC、所述初始溫度、各SOC區(qū)間的充電電流和各SOC區(qū)間的限值,確定第一剩余充電時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4776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tǒng)、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tǒng)、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fā)送方法、數據發(fā)送系統(tǒng)、數據發(fā)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tǒng)、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tǒng)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fā)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fā)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fā)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fā)系統(tǒng)、數據發(fā)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fā)方法
- 數據發(fā)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fā)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fā)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fā)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