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全真絲均勻可控仿麻竹節紗的生產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433113.0 | 申請日: | 2021-04-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3793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26 |
| 發明(設計)人: | 呂奇澤;王燦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勤想實業有限公司;云南綢庫絲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2G3/34 | 分類號: | D02G3/34;D02G3/02;D01H13/28;D01H13/30;D06M13/02;D06M15/53;D06M13/256;D06M13/00;D06M101/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120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真絲 均勻 可控 竹節 生產 方法 | ||
本申請涉及真絲竹節紗制備方法的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全真絲均勻可控仿麻竹節紗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準備不同纖度的原料真絲絲線;S2:將所述原料絲線進行預熱;S3:將所述步驟S2中預熱后的原料絲線進行假捻,得到紗線;S4:將所述步驟S3中得到的紗線繞卷后得到真絲竹節紗。本申請的制備方法具有高效高質的生產真絲竹節紗的特點。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紡織生產的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全真絲均勻可控仿麻竹節紗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疙瘩紗亦稱竹節紗,是一種新穎的花色紗線。其特點是紗身上有間隔的粗節,以它織成的綢或其他織物,俗稱疙瘩綢、疙瘩呢等。其特色是綢面上呈現一個個凸起的花紋,尤其是將組成疙瘩的纖維預先染上顏色后所紡制的彩色疙瘩紗,隆起在綢面上的凸紋更鮮艷奪目。
竹節紗常用的原料為普通棉、滌綸、粘膠纖維等,生產得到的竹節紗品種繁多。但是市面上較少采用真絲原料直接生產得到真絲竹節紗。真絲相對于普通棉、滌綸以及粘膠纖維來說,具有多方面的優點,常作為高檔面料的原材料。真絲是一種親膚性的面料,而麻纖維具有爽括、吸水、透氣的獨特優點,因此仿麻織物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因此如何將真絲的親膚性與麻纖維的吸水透氣的獨特優點結合的方法在目前行業內較少。
發明內容
為了高效高質的生產真絲竹節紗,本申請提供一種全真絲均勻可控仿麻竹節紗的生產方法。
本申請提供的一種全真絲均勻可控仿麻竹節紗的生產方法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全真絲均勻可控仿麻竹節紗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準備不同纖度的原料真絲絲線;
S2:將所述原料絲線進行預熱;
S3:將所述步驟S2中預熱后的原料絲線進行假捻,得到紗線;
S4:將所述步驟S3中得到的紗線繞卷后得到真絲竹節紗。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真絲原料通過預熱使得真絲原料得到軟化,使得真絲原料更加容易進行假捻,通過不同纖度的真絲進行假捻后得到的竹節紗整體強度得到提高。同時由于真絲具有色澤優雅、質地柔軟、手感舒適的優點,使得得到的竹節紗具有較好的外觀和手感。其次,真絲原料由于采用動物蛋白纖維,可以自動調節溫度,使得加工得到的竹節紗具有冬暖夏涼、較好的透氣性和吸濕性的特點。并且真絲的摩擦阻力很小,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使用者的舒適性。而將真絲混紡成竹節紗后,使得真絲具有天然麻纖維的爽括、吸水以及透氣的優點。
優選的,所述原料絲線通過以下步驟制備得到:
步驟A1:選用纖度為20~22D、27~29D、40~44D的桑蠶真絲,并將纖度為20~22D、27~29D、40~44D桑蠶真絲浸沒在WS緯線助劑45~55分鐘,自然晾干;
步驟A2:將步驟A1中自然晾干得到的40~44D桑蠶真絲分別選取2股和3股進行無捻并線,得到1股主線;將2股自然晾干得到的40~44D桑蠶真絲分別進行S捻合Z捻,得到2股高捻度絲線;將1股自然晾干后的20~22D的桑蠶真絲和27~29D的桑蠶真絲無捻并線后得到假捻纏繞線;
經過上述步驟得到的主線、高捻度絲線和假捻纏繞線即為原料絲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纖度更大的真絲的取向度更大,而取向度越大的真絲的強度更大,柔軟度更低,通過不同纖度的真絲配合假捻形成的竹節紗,其柔軟度和強度都較好。
優選的,所述步驟S2中預熱的溫度控制在150~230℃。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預熱使得真絲結晶化,同時也不至于因表面過熱而軟化。在上述溫度下進行預熱后,真絲整體強度挺好,進而使斷纖的現象進一步減少,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制得的真絲竹節紗的手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勤想實業有限公司;云南綢庫絲綢有限公司,未經杭州勤想實業有限公司;云南綢庫絲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3311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