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農村生活污水戶式分散處理系統及處理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20020.4 | 申請日: | 2021-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0497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13 |
| 發明(設計)人: | 陳濤;孔德芳;李鋒;柏義生;梁靜;李婧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大學環境技術咨詢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28 | 分類號: | C02F3/28;C02F3/32;C02F11/04;C02F9/14;C02F1/461;C02F1/28 |
| 代理公司: | 鄭州天陽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蔡文雅 |
| 地址: | 450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農村 生活 污水 分散 處理 系統 方法 | ||
1.一種農村生活污水戶式分散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該處理系統包括三格化糞池、水解酸化池、生物澄清池、兩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和生態塘,三格化糞池、水解酸化池、生物澄清池、兩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和生態塘通過管路串聯且連通口的高度依次降低,兩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為功能型濕地,串聯運行,一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連接生物澄清池,二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連接生態塘。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村生活污水戶式分散處理系統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格化糞池的設計容積為生活污水日處理量的30倍以上。
3.利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村生活污水戶式分散處理系統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三格化糞池:待處理的農村生活污水引入三格化糞池,依次通過截留沉淀與發酵池、再次發酵池和貯糞池,三個池的停留時間分別不低于20天、10天和30天,截留、發酵、貯存無害化糞污;
2)水解酸化池:貯糞池的表層污水通過管道從底部自流入水解酸化池,通過系掛填料、運行參數調控措施最大限度改良及去除水中污染物,利于后續單元處理;
3)生物澄清池:水解酸化池的表層污水通過管道自流入生物澄清池,生物澄清池內種植耐寒睡蓮、菹草水生植物,攔截水中懸浮物并通過植物光合作用為污水復氧,水力停留時間不大于24h;
4)兩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生物澄清池出水通過管道依次自流入兩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兩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均為功能型濕地,基質孔隙率35~45%,水力停留時間1d~3d,濕地上表層種植西伯利亞鳶尾耐寒挺水植物,種植密度30cm×30cm;
5)生態塘:二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出水通過管道自流入生態塘,生態塘內種植以狐尾藻為主的水生植物,水力負荷不高于0.07m3/m2·d。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農村生活污水戶式分散處理系統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三格化糞池處理
a)三格化糞池包括截留沉淀與發酵池、再次發酵池和貯糞池,三個池的停留時間分別不低于20天、10天和30天,
b)分散農戶產生的糞污水通過管道匯入三格化糞池,首先進入截留沉淀與發酵池,然后依次進入再次發酵池和貯糞池,對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
2)水解酸化池處理
a)水解酸化池內分污泥床區和清水層區,水力停留時間控制在6h以上,
b)貯糞池出水通過管路由水解酸化池底部自流入池內,依次通過污泥床區和清水層區,從清水層上表層流出,
c)水解酸化池污泥床區系掛有新型組合材料,填料區體積占比70%,泥齡控制在14-16d,最大限度改良及去除水中污染物;
3)生物澄清池處理
a)生物澄清池為磚混結構,水力停留時間不高于24h,
b)水解酸化池清水層出水通過管道自流入生物澄清池,為減緩冬季散熱,加蓋透光鋼化蓋板,
c)生物澄清池內種植耐寒睡蓮、菹草水生植物,種植密度25cm×25cm,最大限度攔截水中懸浮物、提升水體溶解氧濃度,利于后續單元處理;
4)兩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處理
a)生物澄清池出水自流進入一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磚混結構,基質床體單體長寬比例為2:1,床底鋪設20cm素土夯實,然后上面輔以10cm粘土夯實,
b)一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基質孔隙率35~45%,水力停留時間1d~3d,表面水力負荷不高于0.5m3/m2·d,
c)一級水平潛流濕地側重除磷,為減緩基質床堵塞頻率,在靠近進水管道的一側縱向鋪設5cm-10cm礫石,然后由下至上依次水平鋪設礫石、火山巖、碎磚塊、米石混合基質,粒徑分別為礫石、火山巖、碎磚塊、米石混合基質,
d)一級水平潛流濕地通過管道自流入二級水平潛流濕地,二級水平潛流濕地基質孔隙率35~45%,水力停留時間1d~3d,表面水力負荷不高于0.5m3/m2·d,
e)二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側重脫氮,由下至上水平鋪設礫石、沸石、米石混合基質,粒徑分別為礫石、沸石、米石,在基質床的中斷面縱向鋪設纖維素碳源—玉米芯,玉米芯鋪設量為基質總體積的5%-8%,粒徑1cm-3cm,
f)濕地上表層種植西伯利亞鳶尾耐寒挺水植物,種植密度30cm×30cm,其光合作用復氧防止水體中溶解氧濃度過低而發臭;
5)生態塘處理
a)二級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出水進入生態塘,生態塘為土石結構,床底鋪設20cm素土夯實,然后上面輔以10cm粘土夯實,
b)表面水力負荷不高于0.07m3/m2·d,
c)生態塘底部鋪設鐵屑、活性鈣混合基質,基質體積比2:8,通過鐵碳微電解作用去除有機物,
d)在混合基質上種植以狐尾藻為的水生植物,種植密度25cm×25cm,
e)出水可用于農田、綠地灌溉或排放至地表自然水體,收割的狐尾藻可生產飼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大學環境技術咨詢工程有限公司,未經鄭州大學環境技術咨詢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20020.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