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生物可分解添加劑、聚酯纖維、其制造方法、及織物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19163.3 | 申請日: | 2021-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959929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30 |
| 發明(設計)人: | 廖德超;徐森煌;賴佳昇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1F1/10 | 分類號: | D01F1/10;D01F6/92 |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張福根;付文川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物 可分解 添加劑 聚酯纖維 制造 方法 織物 | ||
1.一種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包括:
一聚酯樹脂材料;以及
一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是選自由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丁二酸-對苯二酸鹽、聚己內酯、聚乳酸、及其衍生物所組成的材料群組的至少其中之一;
其中,在所述生物可分解添加劑中,所述聚酯樹脂材料的含量范圍是介于40wt.%至80wt.%,并且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的含量范圍是介于20wt.%至60wt.%。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分解添加劑進一步包括:一微生物吸引劑,并且所述微生物吸引劑是選自由醣類及醇類所組成的材料群組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在所述生物可分解添加劑中,所述微生物吸引劑的含量范圍是介于0.1wt.%至1wt.%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醣類為蔗糖、果糖、半乳糖、及葡萄糖的至少其中之一,并且所述醇類為木醣醇、山梨糖醇、及甘露醇的至少其中之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樹脂材料的分子結構中具有酯基,并且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的分子結構中也具有所述酯基。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樹脂材料是選自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所組成的材料群組的至少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是選自由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丁二酸-對苯二酸鹽、及聚己內酯所組成的材料群組的至少其中之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樹脂材料具有一第一固有黏度,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具有一第二固有黏度,并且所述第二固有黏度大于所述第一固有黏度;其中,所述聚酯樹脂材料的所述第一固有黏度是介于0.5dL/g至0.9dL/g之間,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的所述第二固有黏度是介于0.8dL/g至1.2dL/g之間,并且所述生物可分解添加劑通過所述聚酯樹脂材料及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的含量范圍調配具有介于0.8dL/g至1.0dL/g之間的一整體固有黏度。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包含一第一生物可分解樹脂、一第二生物可分解樹脂、及一第三生物可分解樹脂;其中,所述第一生物可分解樹脂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所述第二生物可分解樹脂為聚己內酯、并且所述第三生物可分解樹脂為聚丁二醇丁二酸-對苯二酸鹽;其中,所述聚酯樹脂材料、所述第一生物可分解樹脂、所述第二生物可分解樹脂、及所述第三生物可分解樹脂的一重量比例范圍為40~65:5~30:5~30:4~12。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未包含有聚乳酸。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分解添加劑為通過一雙螺桿押出機進行造粒而形成的生物可分解聚酯母粒。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生物可分解添加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樹脂材料及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皆能于一厭氧環境下或一好氧環境下被微生物進行分解,并且所述生物可分解樹脂材料的生物可分解速率大于所述聚酯樹脂材料的生物可分解速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19163.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