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積液及積液程度判識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414241.0 | 申請日: | 2021-04-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6106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09 |
| 發明(設計)人: | 蔡振華;劉世界;王文升;錢繼賀;劉成楨;段寶江;宣濤;尹彥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20 | 分類號: | G06F30/20;G06F30/28;G06F111/06;G06F113/08;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創智天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王秀奎 |
| 地址: | 100010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積液 程度 方法 | ||
1.一種積液及積液程度判識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步驟進行:
步驟1,獲取目標工區內的積液測試數據及測試時間對應的井口油壓、套壓、溫度、產氣量、管柱尺寸的數據;
步驟2,選取壓力、溫度、管柱尺寸、天然氣相對密度,開展分析,以確定上述因素對攜液能力的影響大小,并選取管柱尺寸和壓力上述兩個對攜液能力的影響較大的因素建立臨界攜液氣量速查表;
步驟3,利用步驟1中的積液測試數據,以積液實測結果為目標,構建優化函數,求取臨界攜液模型的校正系數,對臨界攜液氣量速查表進行校正,具體校正過程:利用校正后的臨界攜液流速系數與李閩模型計算得到的臨界攜液流速系數進行比對后得到校正系數,并基于比對后得到校正系數對臨界攜液氣量速查表進行校正;
步驟4,根據流壓梯度的測試數據,將積液程度分為不積液、輕度積液、中度積液和重度積液;
步驟5,利用步驟1中的積液測試數據計算無因次產量與無因次壓力,并將無因次壓力和無因次產量與積液程度進行對比,以確定出各積液程度的無因次壓力與無因次產量的區間,進而繪制無因次產量和無因次壓力關系圖,最終形成積液及積液程度判識圖版;
其中,無因次產量和無因次壓力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QD=Qg/Qgc
PD=PTHP/PCHP
QD無因次產量,小數;Qg氣井產量,m3/d;Qgc臨界攜液氣量,m3/d;PD無因次壓力,小數;PTHP油壓,MPa;PCHP套壓,MPa;
步驟6,收集待評價氣井油壓、套壓、產量、流體性質的資料,計算無因次產量、無因次壓力,使用步驟5形成的積液及積液程度判識圖版評價氣井是否積液及其積液程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積液及積液程度判識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中,臨界攜液模型的校正過程,按照下述步驟進行:
步驟①,構建臨界攜液流速函數,確定最優函數優化目標β;
vgc臨界攜液流速,m/s;β臨界攜液流速系數,m1/2.s-1/4;σ界面張力,N/m;ρL液體密度,kg/m3;ρg天然氣密度,kg/m3;
步驟②,構建函數Mi與Ni及最優化函數F,采用牛頓算法優化確定臨界流速模型系數β;
Z偏差因子,小數;T地層溫度,K;A油管截面積,m2;p壓力,MPa;
步驟③,根據(5)式計算校正后的臨界攜液氣量;
Qgc臨界攜液氣量;vgc臨界攜液流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14241.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