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海洋平臺的酸性污水原位處理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411081.4 | 申請日: | 2021-04-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7365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06 |
| 發明(設計)人: | 王敏;陳琛;呂先謹;梁明易;吳艷麗;羅海林;汪元南;賀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C02F10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棧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余柯薇 |
| 地址: | 510535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海洋 平臺 酸性 污水 原位 處理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海洋平臺的酸性污水原位處理裝置及方法,裝置包括池體、油水分離組件、破乳組件、pH調節組件和控制器;油水分離組件設在池體一側,用于對污水中的油液分離,破乳組件設置在池體中部,且與油水分離組件導通,用于對污水中的聚合物等雜質進行分解處理,pH調節組件設在池體另一側,且與破乳組件導通,用于對污水的酸堿性進行調節,控制器用于控制裝置的自動運行;油井酸化返排液首先進入池體內,首先經過油水分離組件處理,去除污水中的油液,然后經過破乳組件處理,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聚合物等雜質,最后經pH調節組件處理后排放是海洋;本發明裝置結構設計合理,高效穩定,適宜大量推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海洋平臺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海洋平臺的酸性污水原位處理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油井酸化處理是油層改造、油井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將酸液注入到地層中,依靠酸液的化學溶蝕作用,使酸液與油層巖石中的碳酸鹽巖、粘土礦物等成分發生化學作用以提高油層的滲透性,改善油層中油、氣、水的流動狀況,從而增加油井產量的工藝方法。該工藝所產生的酸化返排液中不僅含有大量殘酸,還含有大量黏土穩定劑、表面活性劑、緩蝕劑、助排劑等添加劑,以及酸化過程中產生的鈣鎂離子和可溶性鹽,同時含油大量原油和懸浮雜質,具有較高的礦化度和COD值,達標外排處理難度大。若對其進行妥善處理,用于注水開發,或循環回用于二次酸化,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現有的海洋平臺酸性污水處理裝置存在以下不足:1、處理效率低,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開采需求;2、處理不夠徹底,極易造成海洋污染;3、經濟投入大,設備運行與維護費用高。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節能高效的用于海洋平臺的酸性污水原位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海洋平臺的酸性污水原位處理裝置,包括池體、油水分離組件、破乳組件、pH調節組件和控制器;
池體內部依次設置有第一腔體、第二腔體和第三腔體,池體一側活動設置有設備箱,池體底部設置有底座,池體側壁上設置有出油管、排渣管和出水管,第一腔體上端活動設置有密封蓋,密封蓋上設置有進水管,第一腔體內底部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三腔體內底部設置有第二隔板,出油管與第一腔體導通,出水管與第三腔體導通,出水管上設置有第一電控閥;
油水分離組件包括第一電機、鼓氣構件和攪拌器,第一電機固定設置在設備箱內部,第一電機的輸出軸貫穿池體,且位于第一隔板下部,位于池體內部的輸出軸上設置有第一凸輪,第一凸輪上設置有弧形卡槽,位于池體外部的輸出軸上設置有主帶輪,攪拌器活動卡接在第一腔體內部,攪拌器的攪拌軸貫穿池體,且設置有連接帶輪,連接帶輪與主帶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鼓氣構件固定貫穿設置在第一隔板上,且與第一凸輪上的弧形卡槽活動卡接;
破乳組件包括空心軸、破乳筒和第二電機,空心軸水平設置在第二腔體內部,空心軸上均勻分布有多個噴水嘴,空心軸與第一腔體之間通過導管連接,連接處設置有第一水泵,破乳筒通過軸套活動套設在空心軸上,破乳筒與排渣管之間導通,破乳筒與第三腔體之間通過導管連接,連接處設置有第二水泵,破乳筒外側設置有擺動套,擺動套的內壁上設置有螺旋卡槽,第二電機固定設置在第二腔體內部,且第二電機的輸出軸上設置有轉動盤,轉動盤邊緣處設置有環形柱,環形柱與螺旋卡槽活動卡接;
pH調節組件包括第三電機、中和液儲箱和酸堿度監測儀,第三電機固定設置在第三腔體內部,且位于第二隔板下端,第三電機的主軸貫穿第二隔板,且均勻設置有多個多孔板,中和液儲箱固定設置在池體上端,中和液儲箱與第三腔體之間通過導管導通,導管上設置有第二電控閥,酸堿度監測儀設置在池體外部,酸堿度監測儀的監測探頭位于第三腔體內部;
控制器分別與第一電機、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二電機、第三電機、酸堿度監測儀、第一電控閥和第二電控閥電性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未經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1108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