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銑削噴丸復合加工一體機的切屑丸粒分離方法及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10904.1 | 申請日: | 2021-04-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4692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8 |
| 發明(設計)人: | 黃浩;喬陽;牛金濤;王相宇;仇文豪;馬歡歡;郭璇;胡云鵬;董德龍;蔣永;潘多 | 申請(專利權)人: | 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3Q11/00 | 分類號: | B23Q11/00;B23P15/00;B23P23/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0022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銑削 復合 加工 一體機 切屑 分離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銑削噴丸復合加工一體機的切屑丸粒分離方法及裝置,包括工作臺外壁、排屑裝置、收集裝置、油箱裝置,所述工作臺外壁下部設置有排屑裝置,所述排屑裝置下部設置有收集裝置,所述排屑裝置后側設置有油箱裝置。本發明針對解決銑削噴丸復合加工過程中零件銑削時產生的切屑與噴丸的丸粒混合后,操作人員需要進行人工分離切屑和丸粒來保證丸粒的二次利用,進而造成勞動力的浪費和效率低的問題。本發明結構設計合理,有效提高了切屑丸粒分離速率和避免了勞動力的浪費。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床設備清潔領域,具體為一種基于銑削噴丸復合加工一體機的切屑丸粒分離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零件在進行銑削噴丸復合加工后會產生大量的切屑和丸粒,且切屑和丸粒會混合在一起,需要人工操作才能將切屑和丸粒徹底分離,而且清理起來比較麻煩效率極低,會浪費較多的時間和勞動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銑削噴丸復合加工一體機的切屑丸粒分離方法及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銑削噴丸復合加工一體機的切屑丸粒分離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工作臺外壁、排屑裝置、收集裝置、油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外壁(1)下部設置有排屑裝置,所述排屑裝置下部設置有收集裝置,所述排屑裝置后側設置有油箱裝置;
所述收集裝置包括切屑碎屑收集箱(2)、二級過濾孔板(3)、切屑收集箱(4)、丸粒收集箱(5)、二級過濾孔板(6),所述切屑碎屑收集箱(2)位于排屑裝置的右側,所述切屑碎屑收集箱(2)中部設置有二級過濾孔板(3),所述切屑收集箱(4)位于排屑裝置的前方,所述丸粒收集箱(5)位于排屑裝置的左側,所述丸粒收集箱(5)中部設置有二級過濾孔板(6);
所述油箱裝置包括控油系統箱(7)、回油管(8)、進油管(9)、回油管(10),所述控油系統箱(7)位于排屑裝置后方,所述回油管(8)位于控油系統箱(7)的右側,所述進油管(9)位于控油系統箱(7)的前方,所述回油管(10)位于控油系統箱(7)的左側;
所述排屑裝置包括驅動電機(11)、輸送軸(12)、輸送螺帶(13)、一級過濾孔板(14)、分離室(15),所述驅動電機(11)與輸送軸(12)固定聯接,所述輸送軸(12)的外壁均勻設置有輸送螺帶(13),所述輸送軸(12)下部設置有一級過濾孔板(14),所述一級過濾孔板(14)下部設置有分離室(15),所述分離室(15)右上部設置有切屑碎屑排泄口(16),所述分離室(15)左下部設有丸粒排泄口(17),所述丸粒排泄口(17)處設置有排泄門(18)。
優選的,所述回油管(8)與切屑碎屑收集箱(2)相連通,所述進油管(9)與分離室(15)相連通,所述回油管(10)與丸粒收集箱(5)相連通。
優選的,所述分離室(15)左下部丸粒排泄口(17)通過合頁(19)連接排泄門(18),所述切屑碎屑排泄口(16)開口傾斜向下,所述分離室(15)底部左側低右側高。
一種基于銑削噴丸復合加工一體機的切屑丸粒分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當零件完成銑削噴丸復合加工后,讓切屑和丸粒沿工作臺外壁(1)充分流入到排屑輸送管中,關閉丸粒排泄口(17)處的排泄門(18);
步驟2、打開驅動電機(11)帶動輸送軸(12)轉動,將被一級過濾孔板(14)擋在板上方的大部分切屑排入到切屑收集箱(4)中,丸粒和體積較小的切屑碎屑通過一級過濾孔板(14)進入下方的分離室(15)中;
步驟3、打開控油系統箱(7),通過進油管(9)將煤油排入到分離室(15)中,因丸粒和切屑碎屑密度的不同,丸粒處于煤油下方而切屑碎屑漂浮在煤油表面,持續排油直至煤油液面高于切屑碎屑排泄口(16)高度,進而從排泄口處流進切屑碎屑收集箱(2)中;
步驟4、打開丸粒排泄口(17)處的排泄門(18),讓丸粒跟隨煤油流進丸粒收集箱(5)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濟南大學,未經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1090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