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實現爆炸物處理和不敏感特性的旋轉彈引信傳爆隔斷機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84614.4 | 申請日: | 2021-04-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9153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9 |
| 發明(設計)人: | 王雨時;尹朝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42C15/28 | 分類號: | F42C15/2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 地址: | 210094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實現 爆炸物 處理 敏感 特性 旋轉 引信 隔斷 機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實現爆炸物處理和不敏感特性的旋轉彈引信傳爆隔斷機構,包括隔斷介質、蓋帽和隔離座。其中蓋帽和隔離座形成密閉空腔收納隔斷介質,且隔斷介質未充滿,而是留出部分空腔。該機構位于導爆管與傳爆管之間。若引信導爆管未正常作用,彈丸落地停止運動后,由于已無離心力,隔斷介質在重力作用下將導爆管與傳爆管之間因旋轉而形成的爆炸聚能射流傳爆通道關閉,此后即使導爆管因雷管等傳爆序列敏感爆炸元件意外發火而爆炸也不會引爆傳爆管。若勤務處理時引信受烘烤及槍彈、射流或破片沖擊使導爆管意外發火,隔斷介質會阻隔導爆管傳爆而不會引爆傳爆管。該機構可配用于各類旋轉彈瞬發、近炸或空炸引信,原有結構不變,只是增長約5~10mm。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引信安全技術,具體涉及一種實現爆炸物處理和不敏感特性的旋轉彈引信傳爆隔斷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戰爭的發展,對引信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GJB373B-2019《引信安全性設計準則》標準規定引信應具有爆炸物處理特性以保證彈藥爆炸物處理的安全性要求。不僅如此,為了保證在受到沖擊、撞擊和火災等意外刺激下具有足夠的安全性,現代引信還應具有不敏感特性。傳統引信的不敏感特性改造一般通過選用三氨基三硝基苯等極鈍感猛炸藥實現。相比傳爆藥,導爆藥選用感度更低的極鈍感猛炸藥時,由于起爆導爆管的雷管威力受到引信隔爆安全性主要是引信結構的限制,導致雷管威力難以提高,無法可靠起爆極鈍感猛炸藥的導爆管。受引信整體尺寸限制,引信不宜采用較為復雜的結構實現上述功能。因此合理利用引信內部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實現爆炸物處理和不敏感特性的旋轉彈引信傳爆隔斷機構,有效實現引信爆炸物處理安全性和不敏感特性。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一種實現爆炸物處理和不敏感特性的旋轉彈引信傳爆隔斷機構,設置在引信本體內,且位于導爆管和傳爆管之間。所述旋轉彈引信傳爆隔斷機構包括蓋帽、隔離座和隔斷介質,其中蓋帽和隔離座配合形成密閉空腔,用于容納隔斷介質,密閉空腔內并未充滿隔斷介質而是留出一部分空腔。
當引信無旋轉或雖有旋轉但轉速較低時,隔斷機構中的隔斷介質在重力作用下,會將導爆管和傳爆管之間的導爆管爆炸形成的聚能射流傳爆通道隔斷,確保引信中導爆管或導爆管以上的爆炸元件意外作用時,傳爆管不會作用,引信不會產生危害。當引信遭受彈道旋轉環境時,隔斷機構將由隔斷狀態轉換為傳爆導通狀態。導爆管引爆后主要以爆炸聚能射流的形式作用于傳爆管,從而引爆傳爆管,引信完成正常起爆。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利用具有流動阻隔和阻爆特性的液體或準流體,實現了爆炸物處理安全性和引信不敏感特性。
(2)模塊化設計,結構簡約,易于實現且通用性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處于裝配狀態下引信直立放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引信處于水平放置時隔離座中隔斷介質的液面位置及隔斷傳爆通道示意圖。
圖3為引信旋轉時液面位置及形成的中心傳爆通道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結合圖1,本發明所述的實現爆炸物處理和不敏感特性的旋轉彈引信傳爆隔斷機構,設置在引信本體2內,且位于導爆管1和傳爆管6之間,所述旋轉彈引信傳爆隔斷機構包括蓋帽3、隔離座4和隔斷介質5。
本發明難點在于導爆管作為引信傳爆序列中的首發鈍感爆炸元件,其內部裝藥若為減敏而換用極鈍感的猛炸藥時,會直接影響平時處于隔爆狀態下的雷管對它的起爆完全性。不僅如此,通過增加隔爆機構或保險機構實現爆炸物處理安全性,將使引信結構更為復雜且整體尺寸較大,難以滿足引信小型化的要求,也難以保證高可靠性。而通過采用隔斷結構可以同時實現上述兩種功能且有效地避免以上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理工大學,未經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8461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