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礦用水力沖孔轉向閥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377583.X | 申請日: | 2021-04-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9019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05 |
| 發明(設計)人: | 左建平;張春旺;云小鵬;劉海雁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 主分類號: | E21B7/18 | 分類號: | E21B7/18;E21B34/08;E21B17/042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新專利商標事務所 52100 | 代理人: | 胡緒東 |
| 地址: | 10008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力 沖孔 轉向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礦用水力沖孔轉向閥,包括鉆頭接頭、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和鋼珠,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為條形圓柱形空腔結構,鉆頭接頭設置在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一端,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另一端設置螺紋盲孔,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內部沿其長度方向設置有連通的低壓水流通道,徑向設置有與低壓水流通道連通的高壓水流通道,高壓水流通道內安裝有高壓水射流裝置,高壓水流通道正對的低壓水流通道處設置有兩端對稱的錐形部,錐形部內放置有鋼珠,鋼珠靠鉆頭接頭一側設置有復位彈簧。本發明解決了以往水力沖孔轉向閥使用時沖孔效果差,已損壞、難維修、更換費用高等問題,提高了礦井區域瓦斯抽采效果,降低施工人員勞動強度,減少材料費用支出。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礦井瓦斯抽采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礦用水力沖孔轉向閥。
背景技術
煤礦瓦斯災害是制約礦井安全生產主要因素之一,而煤礦區域瓦斯治理效果及治理周期的長短又是礦井安全高效的生產重要環節,因此,區域瓦斯治理技術中水力沖孔是一個廣泛采用的技術方法。當前,高瓦斯突出礦井采用水力沖孔轉向閥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沖孔效果差,易損壞、難維修、更換費用高等問題亟待解決。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礦用水力沖孔轉向閥,不僅能夠實現水力沖孔、消除工作面瓦斯突出,而且解決沖孔效果差,已損壞、難維修、更換費用高等問題,提高了礦井區域瓦斯抽采效果,降低施工人員勞動強度,減少材料費用支出,高瓦斯突出礦井區域瓦斯治理提供有力技術保障。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礦用水力沖孔轉向閥,包括鉆頭接頭、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和鋼珠,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為條形圓柱形空腔結構,鉆頭接頭設置在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一端,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另一端設置螺紋盲孔,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內部沿其長度方向設置有連通的低壓水流通道,徑向設置有與低壓水流通道連通的高壓水流通道,高壓水流通道內安裝有高壓水射流裝置,高壓水流通道正對的低壓水流通道處設置有兩端對稱的錐形部,錐形部內放置有鋼珠,鋼珠靠鉆頭接頭一側設置有復位彈簧。
優選的,上述高壓水流通道設置多個,每個高壓水流通道內設置一個高壓水射流裝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解決了以往水力沖孔轉向閥使用時沖孔效果差,已損壞、難維修、更換費用高等問題,改進的高壓水射流裝置和水力沖孔閥體內部結構設計,從而提高了礦井區域瓦斯抽采效果,降低施工人員勞動強度,減少材料費用支出,高瓦斯突出礦井區域瓦斯治理提供有力技術保障。
附圖說明
圖1為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工作狀態圖;
圖3是本發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高壓水射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的實施例對發明進行進一步介紹。
實施例1:如圖1-圖5所示,一種礦用水力沖孔轉向閥,包括鉆頭接頭1、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2和鋼珠5,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2為條形圓柱形空腔結構,鉆頭接頭1設置在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2一端,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2另一端設置連接鉆桿的螺紋盲孔8,水力沖孔轉向閥閥體2內部沿其長度方向設置有連通的低壓水流通道7,徑向設置有與低壓水流通道7連通的高壓水流通道3,高壓水流通道3內安裝有高壓水射流裝置4,高壓水流通道3正對的低壓水流通道7處設置有兩端對稱的錐形部9,錐形部9內放置有鋼珠5,鋼珠5靠鉆頭接頭1一側設置有復位彈簧6,復位彈簧6另一端抵靠在鉆頭接頭1內端。
優選的,上述高壓水流通道3設置多個(4個),每個高壓水流通道3內設置一個高壓水射流裝置4,能夠提高瓦斯抽采空腔沖刷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未經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7758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