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使用自發光材料的高強度復合井蓋及其制作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73406.4 | 申請日: | 2021-04-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0701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13 |
| 發明(設計)人: | 李啟龍;朱宣洲;張豪;胡程;李吉道;趙越;王濤;賈慶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省飛龍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9/14 | 分類號: | E02D29/14;B22D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聯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李照 |
| 地址: | 238100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使用 發光 材料 強度 復合 井蓋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使用自發光材料的高強度復合井蓋及其制作方法,屬于井蓋技術領域,包括井座和井蓋體,井座鋪設在下水道的井口處,井蓋體安裝在井座內,井蓋體的頂部設有傳感器,井蓋體的底部與導向支撐機構之間連接。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新型使用自發光材料的高強度復合井蓋及其制作方法,光敏傳感器檢測外界環境的光照強度小于設定的閾值,則動力機構驅動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入弧槽通道內,在井圈露出發光,光敏傳感器檢測外界環境的光照強度大于設定的閾值,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出弧槽通道內,弧槽通道與發光弧槽連通用于排水,通過其控制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轉,將夜間發光和排水兩者結合在一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井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型使用自發光材料的高強度復合井蓋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井蓋,用于遮蓋道路或家中深井,防止人或者物體墜落。按材質可分為金屬井蓋、高強度纖維水泥混凝土井蓋、樹脂井蓋等。一般采用圓形。可用于綠化帶、人行道、機動車道、碼頭、小巷等。
在中國,大部分井蓋和路面貼合不緊,車輛壓過時輪胎會和井蓋產生碰撞,井蓋因此成為城市的噪音源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不少日本民眾深受井蓋噪音之苦,紛紛向地方政府提出要求解決“吵鬧的井蓋”。日本政府隨即修改下水道井蓋的標準,將圓柱形的井蓋改為上大下小的圓錐形井蓋,并要求井蓋鑄造必須精確到毫米。這樣一來,井蓋和路面能夠嚴絲合縫地貼合,既杜絕了噪音,也增加了偷到井蓋的難度。
現有技術中的井蓋由于其本身結構的缺陷,在夜間工作人員檢查時需要照明設備進行照明才能看到,使得其尋找就很麻煩,并且現有技術中的井蓋由于其時獨立的個體,使得其夜間加濕電動車或者自行車行駛時很容易出現顛簸,而顛簸會造成其駕駛人員不適,甚至摔倒發生危險,從而無法滿足現有技術所需,而現有設置發光設置在井蓋上加工環槽,發光材料涂覆在環槽內,而長時間的實用灰塵會覆蓋環槽,從而將發光處掩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使用自發光材料的高強度復合井蓋及其制作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使用自發光材料的高強度復合井蓋,包括井座和井蓋體,井座鋪設在下水道的井口處,井蓋體安裝在井座內,井蓋體的頂部設有傳感器,井蓋體的底部與導向支撐機構之間連接,井蓋體和導向支撐機構之間連接處的空腔內設置有旋轉發光機構,旋轉發光機構與動力機構相接。
進一步地,井蓋體包括井圈、井套和轉銷,井套澆筑在井座凸出的臺階上,井圈的外周面上連接的轉銷與井套活動連接,井圈上加工有兩組圓心逐漸減小的發光弧槽,兩組所述發光弧槽之間的最小的夾角大于90°。
進一步地,旋轉發光機構包括第一弧板、支撐板、發光層、旋轉軸和第二弧板,兩根所述支撐板沿旋轉軸的直徑方向設置,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設置在支撐板的兩側,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同圓心且直徑逐漸減小,發光層涂覆在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上。
進一步地,導向支撐機構包括托環、第一支板、第一弧架、第二弧架和第二支板,托環與井圈固定,托環的內周面與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焊接,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與托環的直徑方向對齊,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對稱的兩側固定有第一弧架和第二弧架,第一弧架和第二弧架各自之間形成供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插入的弧槽通道,弧槽通道和發光弧槽對齊,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之間供旋轉軸貫穿。
進一步地,動力機構包括電機、聯軸器和橫梁,橫梁固定在井座,電機安裝在橫梁上,聯軸器的一端與電機連接,聯軸器的另一端與旋轉軸連接;
光敏傳感器檢測外界環境的光照強度小于設定的閾值,則動力機構驅動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入弧槽通道內,在井圈露出發光,光敏傳感器檢測外界環境的光照強度大于設定的閾值,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旋出弧槽通道內,弧槽通道與發光弧槽連通用于排水。
本發明提出的另一種技術方案,包括新型使用自發光材料的高強度復合井蓋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省飛龍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經安徽省飛龍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7340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