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AR模型向量及響應面的螺栓預緊力識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367155.9 | 申請日: | 2021-04-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94987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23 |
| 發明(設計)人: | 慶光蔚;馮月貴;胡靜波;丁樹慶;王會方;周前飛;吳祥生;蔣銘;王爽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市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6F30/27 | 分類號: | G06F30/27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勝 |
| 地址: | 210000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ar 模型 向量 響應 螺栓 預緊力 識別 方法 | ||
1.一種基于AR模型向量及響應面的螺栓預緊力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帶有螺栓和夾具緊固連接的懸臂梁試驗模型;
步驟2:對步驟1中的螺栓預緊力進行試驗設計,并進行試驗測試;
步驟3:根據步驟2的試驗結果,基于AR模型建立響應面模型;
所述步驟3具體為:
步驟3.1:將采集的加速度動響應即各個通道加速度時間序列采用AR模型進行自回歸擬合,具體為:加速度時間序列{x(t)}表示為:
xt=φ1xt-1+φ2xt-2+...+φpxt-p+εt
其中,t=1,2,...,n,φi為自回歸模型參數,i=1,2,...,p,p為自回歸模型階次,εt為高斯白噪聲;
AR模型的階次p通過AIC準則來確定:
其中,N為時間序列長度,為AR模型擬合殘差的方差;
步驟3.2:基于步驟3.1的試驗數據,以每組螺栓預緊力矩為設計參數,設計參數為自變量,AR模型自回歸參數為響應參數,響應參數為因變量,采用多項式擬合方法建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響應面模型,其形式描述如下:
y(x)是結構系統的響應,m是設計參數數量,x=(x1,x2,…,xm)為一個m維的根據試驗設計方法確定的空間樣本點,β為所需求解的多項式常數項;
步驟4:根據步驟3建立的響應面模型,對螺栓松動工況進行識別;
所述步驟4具體為:
步驟4.1:調整每組螺栓的力矩至任意松動狀態;
步驟4.2:在懸臂梁自由端施加帶限白噪聲激勵力,采集不同預緊力下懸臂梁中間點的加速度動響應;
步驟4.3:將采集的各個通道加速度時間序列采用AR模型進行自回歸擬合,獲得自回歸模型參數;加速度時間序列{x(t)}表示為:
xt=φ1xt-1+φ2xt-2+...+φpxt-p+εt
其中,t=1,2,...,n,φi為自回歸模型參數,i=1,2,...,p,p為自回歸模型階次,εt為高斯白噪聲;
步驟4.4:將自回歸模型參數φi輸入步驟3建立的響應面模型,預測螺栓預緊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響應面的螺栓預緊力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中建立的懸臂梁試驗模型包括板梁,板梁一端通過螺栓和夾具連接固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響應面的螺栓預緊力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具體為:
步驟2.1:將連接懸臂梁的螺栓按照距離固支端的距離進行分組,以每組螺栓的預緊力矩為設計參數,采用全因子試驗設計方法進行試驗設計;
步驟2.2:在懸臂梁自由端施加帶限白噪聲激勵力,采集不同預緊力下懸臂梁中間點的加速度動響應。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響應面的螺栓預緊力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1中,AR模型階次根據AIC準則確定為12階。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響應面的螺栓預緊力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2中,響應面精度檢驗方法為誤差平方R2、相對均方根誤差RMSE作為響應面模型的檢驗指標;R2越接近于1、RMSE越接近于0,模型精度越高。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響應面的螺栓預緊力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中從響應面模型中預測螺栓預緊力的方法為遺傳算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市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未經南京市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67155.9/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