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太陽能污泥干燥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366218.9 | 申請日: | 2021-04-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7227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22 |
| 發明(設計)人: | 張麗徽;段鋒;劉宇怡;李智;楊守猛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11/12 | 分類號: | C02F11/12;F24S20/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問律師事務所 34134 | 代理人: | 王亞軍 |
| 地址: | 24300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太陽能 污泥 干燥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太陽能污泥干燥系統,屬于污泥處理領域。它包括干燥室和污泥干燥裝置,所述干燥室上部設有透明蓋板,所述污泥干燥裝置包括機架、皮帶輸送機構、絲網和太陽能吸收膜;所述皮帶輸送機構安裝在機架上,其表面覆蓋有吸水纖維;所述絲網和太陽能吸收膜沿皮帶輸送機構的輸送方向并排設置在皮帶輸送機構的上方;所述絲網上方的干燥室上開設有污泥進料口。本發明能夠將太陽能的大部分熱量用于污泥中的水分蒸發,有效地提升太陽能對污泥的干燥效率,節約能源。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污泥處理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污泥干燥系統。
背景技術
化石燃料的使用破壞了環境與生態,同時其有限的儲存也是人類面臨的極大挑戰。太陽熱能是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它的探索和利用對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克服目前燃料供給的不可持續性矛盾,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目前,污泥干燥方式有熱力干燥和太陽能干燥。其中,熱力干燥分為直接干燥和間接干燥。直接干燥是用燃燒后的煙氣加熱污泥,使污泥水份溢出,但是這種干燥方式會增加煙氣量,導致煙氣的處理成本增加,且耗能嚴重。間接干燥是煙氣或蒸汽通過間壁加熱方式加熱污泥,使水份溢出,但是這種間壁加熱式傳熱效率略低,處理效率差且浪費能源。因此,熱力干燥耗能大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
而太陽能干燥方式中,太陽能具有取之不盡、安全、清潔無污染的特點,是污泥干燥的理想熱源。太陽能干燥污泥的基本原理是將其最大可能地轉換為熱能,用于加熱污泥,將其中的水分蒸發,但是,實際應用過程中,太陽能蒸發水分的效率一直是能量利用的軟肋。而造成其蒸發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是太陽光照射污泥過程中,能量將污泥整體加熱,導致能量過于分散,且熱量大部分用于污泥本體的顯熱增加,而沒有用于水分的相變蒸發,使得對污泥的干燥效率極差。
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1210074886.5,公開日為:2012年7月25日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利用太陽能集熱器和太陽能房聯合作用的一體化太陽能污泥干燥系統。所述干燥系統包括多功能太陽能房,導熱油箱、太陽能集熱器、風機、太陽能空氣集熱器、污泥進料器、無軸螺旋干燥器和貯泥池;相對于相同污泥處理量的太陽能污泥干燥裝置占地面積進一步減小,較傳統的單一利用太陽能房污泥干化又縮短了污泥干燥時間,該系統可實現污泥干燥的短周期低能耗生產。
又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1910345698.3,公開日為:2019年7月2日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全自動跟蹤太陽能污泥干燥系統,包括X?Y移動工作臺、雙向太陽光跟蹤裝置、太陽能集熱罩、傳送鏈條、干燥桶、鏈條驅動機構和控制器;所述雙向太陽光跟蹤裝置包括支撐結構、旋轉機構以及仰角調整機構;所述干燥桶的外壁和內部分別設置有光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別與X?Y移動工作臺、旋轉機構、仰角調整機構、鏈條驅動機構、光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電連接。
上述兩種污泥干燥系統均是采用太陽能對污泥進行干燥,但是,二者均存在前面提到的太陽能的能量用于對污泥整體進行加熱,導致太陽能產生的大部分熱量實際用在了污泥本體的顯熱增加上,只有小部分熱量用在了污泥的水分蒸發上,又由于污泥含水量較大,使得太陽能對污泥的整體干燥效率較差。
發明內容
1、要解決的問題
針對現有的太陽能污泥干燥系統對污泥的水分干燥效率較差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污泥干燥系統,能夠將太陽能的大部分熱量用于污泥中的水分蒸發,有效地提升太陽能對污泥的干燥效率,節約能源。
2、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業大學,未經安徽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66218.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顯示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 下一篇:微裂紋自修復用混凝土及其制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