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紅豆草在昆蟲生態調控方面的應用及其昆蟲調控方法在審
申請號: | 202110365983.9 | 申請日: | 2021-04-06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5705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2 |
發明(設計)人: | 魏淑花;張蓉;王穎;劉暢;朱猛蒙;馬建華;張治科;黃文廣;于釗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寧夏植物病蟲害防治重點實驗室) |
主分類號: | A01G13/00 | 分類號: | A01G13/00;A01K67/033;A01G20/00;A01G22/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向群 |
地址: | 750002 寧夏回族*** | 國省代碼: | 寧夏;6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紅豆 昆蟲 生態 調控 方面 應用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紅豆草在生物防治方面的應用及其苜蓿薊馬調控方法”屬于害蟲防控技術領域。本發明一方面提供紅豆草在生物防治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薊馬調控方法,即,在需要調控苜蓿薊馬的目標區域種植紅豆草。紅豆草可使薊馬天敵小花蝽的密度顯著提升,可為薊馬天敵小花蝽提供一個良好的庇護所,苜蓿區返青后的薊馬密度有所回升,此時可依賴紅豆草庇護所保有的高密度天敵小花蝽來控制薊馬密度不會反彈至最初收割前的高密度,從而實現薊馬調控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害蟲防控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紅豆草在昆蟲生態調控方面的應用及其昆蟲調控方法。
背景技術
西花薊馬是薊馬科Thripidae的一類動物。又稱苜蓿薊馬,屬纓翅目Thysanoptera。西花薊馬食性雜,已知寄主植物多達500余種。該蟲原產于北美洲,1955年首先在夏威夷考艾島發現,曾是美國加州最常見的一種薊馬。自20世紀80年代后,成為強勢種類,對不同環境和殺蟲劑抗性增強,因此逐漸向外擴展。
西花薊馬由于蟲體微小,具強趨觸性,常生活于花、芽等隱蔽處,高繁殖性,短生活期,而且產卵于植物組織中,所以給化學防治帶來很大的難度。一種藥劑或一次噴藥很難將其各個蟲態全部或大部分殺死,多次或高濃度用藥很容易使其產生抗藥性。所以近年主張對該蟲的控制主要采用下列綜合防控的方法。
(1)加強檢疫:植物檢疫是防治危險性有害生物傳播蔓延的首要措施。
(2)生物防治:釋放其天敵鈍綏蛾和小花蝽。
(3)合理施藥:擬菊酯類、有機氮類、有機磷類殺蟲劑;昆蟲生長調節劑如卡死克、抑太保、虱螨脲等。
但上述防控手段存在如下問題:加強檢疫只能預防并不能完全杜絕,人工釋放天敵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造成一定的物種失衡;施藥會讓害蟲產生抗性同時污染環境。
因此本領域亟需開發全新的苜蓿薊馬防控方法。
發明內容
基于本領域存在的上述不足和需求,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天敵食性、基于植物間作的全新的苜蓿薊馬調控方法,該方法僅需在苜蓿植株中間作種植一些其它植物,不人為改變生物群落,也不額外向環境施放藥劑,十分安全有效。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紅豆草在昆蟲生態調控方面的應用。
所述昆蟲生態調控指昆蟲種群密度的調控。
所述昆蟲種群密度的調控指通過種植紅豆草增加害蟲天敵的種群密度進而控制害蟲的種群密度。
所述害蟲指薊馬;優選地,所述薊馬選自苜蓿薊馬,或,牛角花齒薊馬;
優選地,所述害蟲天敵選自小花蝽。
一種昆蟲調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需要調控昆蟲的目標區域種植紅豆草。
在目標區域將苜蓿和紅豆草間作。
所述的一種昆蟲調控方法包括:在目標區域將苜蓿、紅豆草成帶狀種植分別形成苜蓿種植帶、紅豆草種植帶;苜蓿種植帶與紅豆草種植帶相鄰且相互間隔設置。
所述苜蓿種植帶的寬度與所述紅豆草種植帶的寬度比值為1∶2-1∶4;
優選地,所述苜蓿種植帶的苜蓿的播種量為1.2-1.8kg/畝優選1.5kg/畝,紅豆草種植帶的紅豆草的播種量為2.5-3.5kg/畝優選3kg/畝。
所述紅豆草種植帶設置在兩個苜蓿種植帶之間。
所述昆蟲選自害蟲、和/或,害蟲天敵;
優選地,所述害蟲為薊馬;所述薊馬選自苜蓿薊馬,或,牛角花齒薊馬;
優選地,所述害蟲天敵為小花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寧夏植物病蟲害防治重點實驗室),未經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寧夏植物病蟲害防治重點實驗室)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6598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