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2110364430.1 | 申請日: | 2021-04-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7107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6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楊炯;徐陽平;黃益超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浙江臺州美多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5/44 | 分類號: | B29C45/44;B29C45/26;B29L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遠知識產(chǎn)權(quán)代理事務(wù)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顧王建 |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注塑 模具 二次 機構(gòu) | ||
1.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包括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從上到下依次包括頂針(5)、推件板(7)、動模鑲塊(8)、頂針限位套(4)、頂針頂出推板(3)、頂出彈簧(2)以及動模底板(1),所述頂出彈簧(2)的一端與所述動模底板(1)相抵觸,另一端與所述頂針頂出推板(3)相抵觸;
所述動模鑲塊(8)固定在所述動模內(nèi),所述推件板(7)內(nèi)制有鑲塊孔,所述動模鑲塊(8)的上部位于所述鑲塊孔內(nèi),所述動模鑲塊(8)內(nèi)制有頂針孔,所述頂針(5)的底部固定在所述頂針限位套(4)內(nèi),所述頂針(5)的頂部穿過所述頂針孔,所述頂針(5)可以在所述頂針孔內(nèi)上下移動,合模時所述頂出彈簧(2)被壓縮,所述頂針限位套(4)的底部與所述頂針頂出推板(3)的上表面緊貼,所述頂針(5)的頂部與所述動模鑲塊(8)的頂部、所述推件板(7)的上表面共同構(gòu)成動模模腔。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還包括墊板(6)和推件底板(9),所述推件底板(9)位于所述頂針頂出推板(3)的上方,所述推件底板(9)上安裝有推件板頂桿(11),所述推件板頂桿(11)的頂部安裝在所述推件板(7)上,所述推件底板(9)通過所述推件板頂桿(11)帶動所述推件板(7)上移,所述推件底板(9)內(nèi)貫穿制有推件限位孔,所述頂針限位套(4)穿過所述推件限位孔,所述推件限位孔的中部制有向兩側(cè)凸出的限位槽(91),所述頂針限位套(4)上制有向兩側(cè)凸出的限位凸塊(41),所述限位凸塊(41)位于所述限位槽(91)內(nèi),所述墊板(6)固定在所述動模內(nèi),所述頂針(5)穿過所述墊板(6),合模時所述墊板(6)位于所述頂針限位套(4)的上方,所述限位槽(91)的上槽壁與所述限位凸塊(41)的上表面緊貼,所述限位槽(91)的下槽壁位于所述限位凸塊(41)下表面的下方。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合模時,所述墊板(6)位于所述頂針限位套(4)的上方2mm處,所述限位槽(91)的下槽壁位于所述限位凸塊(41)下表面的下方8mm處。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針頂出推板(3)內(nèi)制有若干螺釘帽頭槽(31),所述螺釘帽頭槽(31)的槽底制有螺釘安裝孔,固定螺釘(10)的桿部穿過所述螺釘安裝孔后固定在所述動模底板(1)上,所述固定螺釘(10)安裝完畢后,合模狀態(tài)下所述固定螺釘(10)帽頭的下表面位于所述螺釘帽頭槽(31)槽底的上方,并且所述固定螺釘(10)帽頭的下表面與所述螺釘帽頭槽(31)槽底之間的距離大于2mm。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釘(10)帽頭的下表面與所述螺釘帽頭槽(31)槽底之間的距離為3mm。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推件底板(9)包括第一推件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推件底板底部的第二推件底板,所述頂針限位套(4)包括第一限位套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套底部的第二限位套。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鑲塊(8)、所述頂針(5)以及所述頂針限位套(4)均設(shè)置有四個。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頂出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底板(1)上制有底板槽(101),所述底板槽(101)的槽底制有第一彈簧槽(102),所述頂針頂出推板(3)的底部制有與所述第一彈簧槽(102)對應的第二彈簧槽(103),所述頂出彈簧(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彈簧槽(102)的槽底相抵觸,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彈簧槽(103)的槽底相抵觸,合模時,所述頂針頂出推板(3)的底部與所述底板槽(101)的槽底緊貼。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浙江臺州美多模具有限公司,未經(jīng)浙江臺州美多模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64430.1/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注塑模具的多滑塊二次抽芯機構(gòu)
- 下一篇:一種液體懸浮混合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