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在審
申請號: | 202110362743.3 | 申請日: | 2021-04-02 |
公開(公告)號: | CN11328120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20 |
發明(設計)人: | 王安嶺;聶法智;趙玉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東方建宇混凝土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G01N5/00 | 分類號: | G01N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迪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28 | 代理人: | 付珍;王勝利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海淀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廢水 不溶物 檢測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一種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涉及水質檢測技術領域,以較為準確的檢測廢水中的不溶物含量。該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包括:提供廢水水樣;從廢水水樣分離出懸浮液和第一沉淀物;檢測第一沉淀物中的不溶物的質量m1;檢測懸浮液中的不溶物的質量m2;廢水水樣不溶物的質量m=m1+m2。本發明提供的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用于混凝土攪拌站生產廢水回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質檢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混凝土攪拌站在生產過程中,沖洗設備、沖洗車輛等會產生大量的生產廢水。為了減少生產廢水排放,可以將生產廢水全部或部分作為混凝土用水,回用到混凝土生產中。
在生產廢水回用的過程中,需要對生產廢水的水質包括不溶物進行檢測,以確定其符合現行的《混凝土用水標準》(JGJ63-2006)。但是,現有的水質檢測方法無法準確的檢測生產廢水中的不溶物含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以較為準確的檢測廢水中的不溶物含量。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該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包括:
提供廢水水樣;
從廢水水樣分離出懸浮液和第一沉淀物;
檢測第一沉淀物中的不溶物的質量m1;檢測懸浮液中的不溶物的質量m2;廢水水樣不溶物的質量m=m1+m2。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時,從廢水水樣中分離出懸浮液和第一沉淀物,并分別對第一沉淀物和懸浮液中的不溶物分別進行檢測。此時,可以對廢水水樣中,處于沉淀狀態和懸浮狀態的兩種不溶物全部進行檢測。這種檢測方式,可以盡可能的避免對廢水水樣中不溶物的遺漏,從而可以提高不溶物檢測的準確性。并且,一方面,分離出懸浮液和第一沉淀物后,懸浮液中的不溶物含量較少,可以方便的利用過濾等方式對懸浮液的不溶物進行分離和檢測,進而降低廢水水樣不溶物的檢測難度。另一方面,直接對第一沉淀物進行檢測,而非將第一沉淀物轉換為懸浮液,可以避免不溶物狀態轉換過程中,因粉體顆粒下沉帶來的操作誤差,提高廢水不溶物檢測的準確性。另外,與現有技術中,雖然對廢水水樣進行多次攪拌均化以及多次稀釋,但廢水水樣仍不能完全形成懸浮液進行對比,本發明的檢測方法,無需多次攪拌和稀釋。基于此,在提高檢測準確性的基礎上,還可以降低檢測難度,提高檢測的效率。由此可見,采用本發明的廢水不溶物的檢測方法,可以提高檢測的準確度,降低檢測的難度,提高檢測效率。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樣對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項或相似項進行區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樣并不對數量和執行次序進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樣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詞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證或說明。本發明中被描述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實施例或設計方案不應被解釋為比其他實施例或設計方案更優選或更具優勢。確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詞旨在以具體方式呈現相關概念。
本發明中,“至少一個”是指一個或者多個,“多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和/或”,描述關聯對象的關聯關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的情況,其中A,B可以是單數或者復數。字符“/”一般表示前后關聯對象是一種“或”的關系。“以下至少一項(個)”或其類似表達,是指的這些項中的任意組合,包括單項(個)或復數項(個)的任意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項(個),可以表示:a,b,c,a和b的結合,a和c的結合,b和c的結合,或a、b和c的結合,其中a,b,c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東方建宇混凝土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東方建宇混凝土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6274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