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鋁電解生產過程中的智能控料方法在審
申請號: | 202110362224.7 | 申請日: | 2021-04-02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8902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9 |
發明(設計)人: | 陳志洋;田慶紅;楊濤;譚笑天;朱宏斌;胡仕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創新輕金屬工藝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C25C3/20 | 分類號: | C25C3/20;C25C3/14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新專利商標事務所 52100 | 代理人: | 胡緒東 |
地址: | 550081 貴州省貴陽市市***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解 生產過程 中的 智能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鋁電解生產過程中的智能控料方法,該方法為:接口機每天零點根據換極周期表自動更新換極號,并自動將其發送給槽控機,當槽控機檢測到換極鍵按下后進入換極控制,檢測電解槽電壓變化,同時進行換極計時,若檢測出電解槽電壓變化滿足真實換極條件或換極持續時間超過設定時間,則認為是真實換極,在換極結束后槽控機將根據接口機下發的換極號自動對新陽極附近下料點進行控料,并按照設定好的控料次數進行控料,控料結束后自動恢復下料;若在換極鍵按下后槽控機未檢測到電壓變化或者換極信號持續時間小于設定時間,則認為不是真實換極,當誤操作處理,不進行控料。本發明完全解決了傳統控料方法存在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控料準確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鋁電解生產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鋁電解生產過程中的智能控料方法。
背景技術
縱觀現在各大鋁廠,人工控料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了,主要有以下原因:1、電解槽電流強度逐漸增大,槽子的體積也越來越大,局部氧化鋁濃度不均勻現象增多,某些下料點積料現象增多;2、隨著節能降耗要求提高,低過熱度生產也成為常態,氧化鋁溶解性變差,導致火眼卡堵和積料現象增多;3、電解槽每天都有換極作業,新換的陽極由于暫時不導電,對氧化鋁需求量減少,導致換極附近的下料點堆料現象普遍。傳統處理方法主要有兩種:1、人工關斷電磁閥或球閥,這種處理方法最大的問題是關閉后經常忘記打開,常常是發生效應了才想起來,同時也增加了工人勞動強度;2、從計算機上切斷下料功能,這種處理方法最大的問題是所有點同時不下料,無法做到按需控料,無法解決氧化鋁濃度不均問題,且同時也需要人工從計算機上恢復?;谝陨弦蛩?,急需一種新的方法來滿足精確的控料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鋁電解生產過程中的智能控料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鋁電解生產過程中的智能控料方法,該方法為:接口機每天零點根據換極周期表自動更新換極號,并自動將其發送給槽控機,當槽控機檢測到換極鍵按下后進入換極控制,檢測電解槽電壓變化,同時進行換極計時,若檢測出電解槽電壓變化滿足真實換極條件或換極持續時間超過設定時間(如20分鐘),則認為是真實換極,那么在換極結束后槽控機將根據接口機下發的換極號自動對新陽極附近下料點進行控料,并按照設定好的控料次數進行控料,控料結束后自動恢復下料;若在換極鍵按下后槽控機未檢測到電壓變化或者換極信號持續時間小于設定時間(如20分鐘),則認為不是真實換極,當誤操作處理,不進行控料。
一種鋁電解生產過程中的智能控料方法,該方法為:除換極后根據換極周期表進行自動控料之外,其他任何時候需要對某點控料,均通過接口機或者客戶端設置某點控料和控料時間,當槽控機接收到控料信號后立刻對該點進行自動控料并計時,當計時超過設定的控料時間后自動恢復下料。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接口機導入換極周期表,接口機根據換極周期表每天零點將當天的換極號自動發送給槽控機,當槽控機檢測到換極信號,待換極信號結束后自動對新換極附近的下料點控料,控料時間可根據不同槽型和槽況設定。另外,在非換極的情況下,可從接口接口機上設置任意點控料和控料持續時間時間,槽控機收到接口機下發的命令后自動對設置點控料,待控料時間到后自動恢復下料。這種方法完全解決了傳統控料方法存在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控料準確性;判斷條件準確,區別出真實換極還是誤操作,可靠性高;采用計算機計時,不會像人工控料那樣因為忘記時間而導致沒按時恢復下料;使用該方法后,大大減少了因忘記恢復下料導致發生效應的情況,降低了能耗;該方法使用現有的控制設備即可完成,無需增加額外設備,減少了開支;由于該方法是計算機自動執行,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的實施例對發明進行進一步介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創新輕金屬工藝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經貴州創新輕金屬工藝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6222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