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養地種植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58704.6 | 申請日: | 2021-04-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7996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9 |
| 發明(設計)人: | 張殿龍;張興海;張濤;張殿雙;張殿武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省億方農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G22/00 | 分類號: | A01G22/00;A01B7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陳秋夢 |
| 地址: | 130500 吉林***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種植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養地種植方法,包括:在大田內規劃出依次間隔設置的多個休耕帶和多個種植帶;將種植帶上一年秋收產生的秸稈粉碎;在每個休耕帶上將一部分粉碎的秸稈、肥料一同旋耕,旋耕深度為35?45cm;在旋耕后的休耕帶上覆蓋剩余部分粉碎的秸稈,覆土,休耕一年;第二年在第一年的休耕帶的位置設置種植帶,在種植帶的位置設置休耕帶,重復第一年的處理方式。該方法利用土地有效空間,休耕養地,邊種地邊養地,今年備好來年用,秸稈粉碎全量還田變費為寶,降低勞動強度減少了環境空氣污染。按照本發明提供的養地種植方法逐年循環耕作,可逐年減少化肥使用量,減少空氣污染,土壤得到改良,使糧食產量逐年得到提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養地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的肥力。
人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和改土等人為因素使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人為肥力的高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開發的土壤有自然肥力有人為肥力,兩者的關系是以自然肥力為基礎,人為肥力為主導,在農業領域里,創新研發,保養土地提高產量有著深遠義意。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對農作物產量的過度追求。導致農業經營方法出現了一定的缺失,主要表現在種大于養,產量大于投兩個方面,這種缺失造成大量農田對于一些類似旱災,澇災的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減弱,也使得農田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明顯降低,這樣下去,就會造成惡性循環,導致農田無法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因此,在農作物的種植生產過程中,加強對資源利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這一點越來越引起農業科技人員重視,秸稈還田使土壤增加有機肥是保養土地發展方式之一,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
目前大田整理方法一般是,將玉米秸稈,全覆蓋在地面上,有的秸稈用摟草爬歸行,整里后,用免耕機種植作業,一般大壟雙行免耕機耕作,不翻地不旋地,不燒秸稈,增加有機質,保土流失。這種方法存在以下缺點:
一、長期不翻地,機動車年年碾壓,土壤疆硬化,透氣性不好;
二、尤其在丘陵地帶不等秸稈分解,就被雨水沖刷流失很多,靠秸稈覆蓋在表土上面,地里面土壤得不到保養有機質提高較慢。
三、秸稈覆蓋在地表土上面,病蟲害以及地下害蟲增加,再加上春季大風多的季節,刮起的秸稈多數飄移壓在苗帶上,容易造成缺苗斷條造成減產。
四、長期不翻地種植,雖然土地不流失了,但土地變成疆硬化,達不到邊種地邊養地效果。
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養地種植方法,旨在改善背景技術提到的至少一種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第一年,在大田內規劃出依次間隔設置的多個休耕帶和多個種植帶;
將種植帶上的上一年秋收產生的秸稈粉碎;
在每個休耕帶上將一部分粉碎的秸稈、肥料一同旋耕,旋耕深度為35-45cm;
在旋耕后的休耕帶上覆蓋剩余部分粉碎的秸稈,然后覆土,休耕一年;
第二年,在第一年的休耕帶的位置設置種植帶,在種植帶的位置設置休耕帶,重復第一年的處理方式。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肥料包括有機肥和生物菌肥,有機肥的施量為29-31kg/畝,生物菌肥的施量為2.4-2.6kg/畝。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粉碎的秸稈長度為5-15cm。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休耕帶的寬度為92-98cm,種植帶的寬度為63-67cm。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種植帶內種植兩行作物,行距為43-47c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省億方農業有限公司,未經吉林省億方農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5870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沼渣深度脫水方法
- 下一篇:一種基于紅外圖和深度圖的深度信息補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