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舌苔檢測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57271.2 | 申請日: | 2021-04-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2927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16 |
| 發明(設計)人: | 曾云輝;張子怡;廖梓鈞;李嘉明;羅坤亭;景毅;戴源志;王榕;陳世帆;婁越;孔銳;郭洪飛;袁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
| 主分類號: | G06T7/00 | 分類號: | G06T7/00;G06T7/49;G06K9/62;G06N3/04;G06N3/08;G16Y40/10;G16H15/00;G16H30/20;G16H50/20 |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創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純 |
| 地址: | 518055 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卷積 神經網絡 舌苔 檢測 系統 | ||
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舌苔檢測系統,包括硬件平臺和遠程服務數據端。硬件平臺載有物理操作按鍵、電源模塊、圖像采集模塊、數據傳輸模塊和顯示屏。通過物理操作按鍵驅動電源模塊為整個硬件平臺供電。圖像采集模塊采集、存儲舌像圖片并將其傳輸至數據傳輸模塊。數據傳輸模塊對舌像圖片進行處理并通過窄帶物聯網傳輸到遠程服務數據端。遠程服務數據端基于卷積神經網絡對處理的舌像圖片進行分類并找到相匹配的舌診報告、醫學指導建議并將其通過窄帶物聯網返回至顯示屏上顯示。本發明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窄帶物聯網技術及圖像采集與處理技術的舌像檢測系統,操作簡單,檢測結果可靠,為人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提供了便利的途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基于卷積神經網絡(CNN)的舌苔檢測系統。
背景技術
中華文明寶庫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文化知識與經濟社會資源,凝聚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中醫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及其歷代名著的問世,既汲取當代中華文化的先進理念,又有機地結合對人的生命與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效地保障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西醫盛行,中醫有沒落之勢,再加之保護不力,很多中醫理論,藥方都逐漸遺失,成為不可挽回的損失。
舌診是中醫最常用的診斷方法之一,通過觀察舌頭,醫生可以了解人體生理和病理變化,并因此知道病人的身體狀況。一個健康人的舌頭,應當是舌體柔潤,舌質淡紅,舌面上鋪有薄而均勻的顆粒、干濕適中的白苔,此謂“舌淡紅,苔薄白”。舌通過經絡與內臟相連,五臟皆稟氣于胃,而胃氣上營于舌,無論寒熱虛實、臟腑病變都可透過舌反映出來。因此,經常觀察舌象,可以了解健康狀況,及時進行自我保健與調理。但是舌診有其局限性,需要醫生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以及較長時間的系統學習,才能通過舌診得到較為正確的診斷,且診斷結果會受到醫生經驗的豐富程度、技能水平的高低以及外界的環境條件等影響,因此主觀性強,可重復性差,制約了中醫舌診的發展。而診斷的正確程度又影響了治療的結果,治療結果的準確與否影響著我們民族對于中醫的文化自信。且病人有時因時間問題,無法及時找醫生診療,可能會造成病情的延誤。因此,將舌診客觀化和普及化迫在眉睫。
現有研究中,一種基于舌面和舌下綜合分析的舌診輔助醫療系統(專利申請號:201710126305.0)和一種微云智能舌診儀(專利申請號:201720341765.0)均對現有相關設計方案進行披露。由上述披露的方案可知現有的舌診儀器,以輔助醫生進行診斷為主,并且其中一種儀器更多需要醫生進行操作,進而對結果進行分析。其不足之處在于:儀器受眾范圍小,輔助醫生進行診斷,普通用戶無法使用;單人無法拍攝舌像;儀器系統無法進行聯網更新;基于此,使得現今主要存在的兩種舌診儀器都由于其各自的缺點,很難投入市場上使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舌苔檢測系統,該系統單人即可完成拍攝,無需醫生參與,操作方便簡單,檢測結果客觀可靠,受眾面大。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舌像檢測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硬件平臺和遠程服務數據端;
硬件平臺包括依次連接的物理操作按鍵、電源模塊、圖像采集模塊、數據傳輸模塊、顯示屏;
圖像采集模塊提供引導患者自行拍攝的指示并采集、存儲舌像圖片;
數據傳輸模塊用于對舌像圖片進行處理;
遠程服務數據端用于對數據傳輸模塊(004)處理后的舌像圖片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算法進行分類并匹配到相應的舌診報告、醫學指導建議。
進一步地:
物理操作按鍵用于接收患者啟動/關閉的指令,控制電源模塊,啟動/關閉硬件平臺的電量供應。
進一步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未經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5727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