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53086.6 | 申請日: | 2021-04-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0171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4 |
| 發明(設計)人: | 鈕晨光;任俊锜;武兵;付駿宇;牛藺楷;熊曉燕;李國彥;李聰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太原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F15/03 | 分類號: | F16F15/03;F16F15/067 |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衛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混合 模式 流變 彈性體 隔振器 | ||
1.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8)、位于殼體(8)內的壓蓋(2)以及帶有錐面的支撐臺(4),支撐臺(4)的底面位于殼體(8)底部中央,壓蓋(2)位于支撐臺(4)上方,壓蓋(2)的底面設有與支撐臺(4)相適配的凹槽(3),凹槽(3)的側壁與支撐臺(4)的側壁之間固定設有多層電極片,相鄰兩層電極片之間固定設有電流變彈性體(5),靠近凹槽(3)的電極片固定于凹槽(3)的側壁,靠近支撐臺(4)的電極片固定于支撐臺(4)的側壁,使得位于壓蓋(2)的凹槽(3)與支撐臺(4)之間的電流變彈性體(5)實現壓剪復合變形,壓蓋(2)的頂部固定連接有伸出殼體(8)頂部的隔振壓桿(1),每層電極片均連接有導線(7),殼體(8)上開有用于導線(7)穿過的導線通孔(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隔振壓桿(1)位于殼體(8)內的部分套有上壓縮彈簧(9),支撐臺(4)的中部開有通孔(10),殼體(8)的底部中央固定設有位于通孔(10)內的支撐桿(11),支撐桿(11)上套有下壓縮彈簧(12),下壓縮彈簧(12)的頂端抵接于凹槽(3)的底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支撐臺(4)為棱臺狀或圓臺狀。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電極片的層數不小于三層。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電流變彈性體(5)、電極片的頂端與支撐臺(4)的頂面齊平,電流變彈性體(5)、電極片的底端與支撐臺(4)底面齊平。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隔振壓桿(1)的底端一體設有凸盤(14),凸盤(14)通過螺栓固定連接于壓蓋(2)的上表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殼體(8)由上殼體(8-1)、下殼體(8-2)通過螺栓固定連接而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下殼體(8-2)的側壁開有導線通孔(13),下殼體(8-2)的底部分別向兩側延伸有連接部(15),連接部(15)上設有固定孔(16)。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電極片(6)為銅片或鋼片的電極片(6)。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壓-剪混合模式的電流變彈性體隔振器,其特征在于,電流變彈性體(5)為納米或微米級二氧化鈦顆粒填充的硅橡膠或天然橡膠的電流變彈性體(5),顆粒體積分數為3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太原理工大學,未經太原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53086.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