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井下煤炭氣固流態化干法分選工藝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42885.3 | 申請日: | 2021-03-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5885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2 |
| 發明(設計)人: | 董良;任永鑫;趙躍民;周恩會;周楠;段晨龍;周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微科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7B7/083 | 分類號: | B07B7/083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誠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龍濤 |
| 地址: | 221116***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井下 煤炭 氣固流態化干法 分選 工藝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井下煤炭氣固流態化干法分選系統,包括:分選機、除塵器、引風機、鼓風機和儲氣罐;分選機內部設置有轉筒,轉筒上連通有入料管;入料管的上端側通過一除塵管與除塵器一側下端連通,除塵器另一側上端與引風機連通;轉筒下部設有儲料槽,且與轉筒連通;轉筒的中部還設有布風管,且轉筒通過布風管與儲氣罐一側上端連通;儲氣罐另一側下端通過一進風管與鼓風機連通;引風機排出的潔凈空氣引入鼓風機。本發明分選不用水,避免了煤炭水洗后熱值降低和煤泥水后續處理、排放的問題,降低水資源消耗;工藝簡單,占地面積小,無復雜管路,基建投資少,適合井下布置;超重力場強化了微細粒煤矸顆粒分離效果,實現了煤炭寬粒級高精度分選。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干法選煤工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井下煤炭氣固流態化干法分選工藝及系統。
背景技術
我國是煤炭資源生產和消費大國,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占到60%左右。隨著機械化采煤技術的不斷發展及礦井開采程度的加深,毛煤中矸石含量也逐漸增多,而毛煤是由礦井提升運輸系統運至井上再進行排矸分選作業的。這使得毛煤提升上井時煤流中矸石占用了礦井原煤規定的產量,造成大量無效運輸,大大降低礦井實際產能。所以迫切需要發展井下選煤技術,矸石在井下排出,就地回填,以提升礦井產能效益。
在實際工業生產中,煤炭濕法分選理論及方法一直占據選煤技術的主導地位,相關選煤技術如跳汰分選技術、重介質分選技術等發展已趨近于成熟,在工業生產中擁有廣泛的應用,目前井下選煤可采用的濕法選煤技術主要有以水為介質的跳汰分選技術,以加重質和水為介質的淺槽分選技術等。但其應用于井下煤炭分選時仍具有不可避免的弊端:
(1)傳統濕法選煤技術,如跳汰分選、重介質淺槽分選,其工藝流程包括原煤分級、分選、煤泥水處理、產品脫水等步驟;重介質淺槽分選還應配有重介質儲運、添加、回收及凈化系統,增加了安裝設備的臺數和基建投資,部分介質也會在回收凈化過程中損失,提高了生產成本;設備占地面積大,井下空間有限,整體工藝流程復雜,工藝布置難度大;
(2)濕法選煤技術循環水用量大,如跳汰分選煤水比可達1:2.5~1:3.5,而我國煤炭可采儲量2/3以上位于西北等干旱缺水地區,稀缺的水資源限制了煤炭的分選清潔利用;
(3)煤泥水處理系統復雜,配套的煤泥回收、煤泥水澄清循環設備繁多,占地面積大,管路復雜,井下有限的空間限制了其布置。
相比較之下,干法選煤技術具有分選不用水、不產生煤泥的優點,免去了產品脫水的環節,同時避免了后續復雜的煤泥水處理,節約了設備投資,節省了空間。目前實際生產中使用的井下干法選煤技術主要是TDS智能干選技術,具有智能化程度高、處理量大的優點,但是其分選的粒度下限只有25mm,只能用于塊煤排矸,不適于寬粒級煤炭精確分選。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工藝簡單、可實現寬粒級高效分選的井下煤炭氣固流態化干法分選工藝及系統,以解決目前井下濕法選煤系統裝備占地面積大,工藝系統復雜的問題是本領域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井下煤炭氣固流態化干法分選工藝及系統,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之不足而提供。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井下煤炭氣固流態化干法分選系統,包括:分選機、除塵器、引風機、鼓風機和儲氣罐;
所述分選機內部設置有轉筒,所述轉筒上連通有入料管;所述入料管的上端側通過一除塵管與所述除塵器一側下端連通,所述除塵器另一側上端與所述引風機連通;所述轉筒下部設有儲料槽,且與所述轉筒連通;所述轉筒的中部還設有布風管,且所述轉筒通過所述布風管與所述儲氣罐一側上端連通;所述儲氣罐另一側下端通過一進風管與所述鼓風機連通;所述引風機排出的潔凈空氣引入所述鼓風機。
優選地,所述分選機上端開設有入料口,且與所述入料管連通;所述分選機的一側開設有精煤排出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微科儀器設備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微科儀器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4288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