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42542.7 | 申請日: | 2021-03-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8007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1 |
| 發明(設計)人: | 蔡珊瑜;高文佳;方宏;黎文峰;任悅;馬小磊;湯晟怡 | 申請(專利權)人: |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5/00 | 分類號: | F24F5/00;F24F7/04;F24F13/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楊宏泰 |
| 地址: | 200092***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輻射 送風 復合 結構 | ||
1.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單元體(2)以及復合設置于單元體(2)上的射流送風末端(1)和輻射末端(3),所述的射流送風末端(1)設置于單元體(2)的上部,并與全空氣送風系統連接,所述的輻射末端(3)設置于單元體(2)的下部,并通過供水管(5)和回水管(6)與輻射系統連接,所述的單元體(2)安裝于建筑樓板上,且安裝高度覆蓋人員活動范圍;
所述的全空氣送風系統通過射流送風末端(1)承擔建筑空間內的潛熱負荷和部分顯熱負荷;所述的輻射末端(3)通過輻射換熱方式承擔建筑空間內的局部顯熱負荷;該輻射送風復合結構通過射流送風末端(1)的射流送風,將建筑空間劃分為射流送風末端(1)上部的非空調區域以及射流送風末端(1)下部的空調區域,實現分層空調的效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單元體(2)包括相互連接的送風單元體(21)和輻射單元體(22),所述的送風單元體(21)設置于輻射單元體(22)的上方,且送風單元體(21)和輻射單元體(22)內部分別開設相互連通的空腔(2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風單元體(21)和輻射單元體(22)均為圓柱體,且送風單元體(21)的直徑大于輻射單元體(22),高度小于輻射單元體(22),所述的送風單元體(21)和輻射單元體(22)通過母線為圓弧的倒傘狀圓臺過渡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流送風末端(1)設置于送風單元體(21)內,所述的輻射末端(3)設置于輻射單元體內。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流送風末端(1)包括末端風口(11)、送風支管(12)、短管(13)和送風主管(14),所述的送風主管(14)設置于空腔(23)內,其一端與全空氣送風系統連接,另一端與送風支管(12)連通,所述的送風支管(12)、短管(13)和末端風口(11)依次連接,形成送風支路,所述的送風支路設置多個,呈輻射狀設置于送風主管(14)側面,所述的送風單元體(21)內開設多個與送風支路位置配合且與空腔(23)連通的通孔,所述的送風支管(12)、短管(13)和末端風口(11)設置于該通孔中,朝不同方向進行送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末端風口(11)具有遠距離送風功能和電動調節功能,其形式為條型噴口、球型噴口、線性溫控型擴散風口或鼓型風口。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風支管(12)的入口處設置調節閥,用于控制各末端風口(11)的送風量。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輻射末端(3)包括輻射板(31)、保溫層(32)和換熱水管(33),所述的換熱水管(33)設置于輻射板(31)內,且兩端分別與供水管(5)和回水管(6)連接,所述的輻射板(31)套設于輻射單元體(22)的下部,所述的保溫層(32)設置于輻射板(31)和輻射單元體(22)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輻射板(31)由多塊輻射子板連接而成,多塊輻射子板通過換熱水管(33),采用先串聯后并聯的方式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種輻射送風復合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輻射送風復合結構還包括安裝于供水管(5)和回水管(6)上的自控模塊(4),所述的自控模塊(4)包括溫濕度傳感器、控制器、控制閥和監控面板,用于根據設定溫度判斷控制調節供水管(5)和回水管(6)的流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42542.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