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周向抗拉限位自復位隔震支座及設計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340132.9 | 申請日: | 2021-03-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6264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16 |
| 發明(設計)人: | 陶倍林;賈俊明;吳琨;劉鋒;李建兵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17 | 分類號: | G06F30/17;E04H9/02;E04B1/98 |
| 代理公司: | 西安佩騰特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26 | 代理人: | 曹宇飛 |
| 地址: | 710038 陜西***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限位 復位 支座 設計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建筑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周向抗拉限位自復位隔震支座及設計方法,其包括支座板以及設置在支座板上方的限位器、柱腳和抗拉復位裝置;限位器的側壁上開設有滑動口,柱腳的下端延伸至限位器內并與支座板接觸,抗拉復位裝置設置于柱腳外壁上且穿過滑動口,延伸至限位器外側;柱腳能夠沿各個地震作用方向在限位器內水平往復滑動,一方面延長了結構振動周期,能避開絕大多數地震波產生的共振效應,另一方面利用柱腳底面與摩擦板之間的摩擦做功,消耗結構的振動能量,增加結構阻尼,大幅度降低結構地震反應。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建筑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周向抗拉限位自復位隔震支座及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結構抗震利用結構構件變形耗散能量,但地震往往會造成結構構件發生無法修復的塑性變形,而隔震結構是通過在建筑物上部結構和基礎之間設置隔震裝置,阻止地震能量向上傳播。
在目前的實際工程中,最常用的隔震技術是橡膠支座。但橡膠支座存在許多問題,如不具備抗拔能力,需要安裝抗傾覆裝置;抵抗側向位移的能力有限,需要設置側向保護裝置;自復位能力不足,震后可能會產生較大的殘余位移;橡膠為彈性體,耗能性較差,加入鉛芯雖然能提供一定的阻尼,但是阻尼有限,耗能能力不足;橡膠受到豎向荷載作用時會產生壓縮變形;橡膠具有可燃性,受熱易變形,需要注意防火和高溫環境的影響等。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周向抗拉限位自復位隔震支座,不僅能夠實現各個方向的水平滑動,而且具有抗拔、限位功能和震后自復位、抵抗水平扭轉的能力。
同時,本申請還提供了上述周向抗拉限位自復位隔震支座的設計方法。
本申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周向抗拉限位自復位隔震支座,其包括支座板以及設置在支座板上方的限位器、柱腳和抗拉復位裝置;所述限位器的側壁上開設有滑動口,所述柱腳的下端延伸至限位器內并與支座板接觸,所述抗拉復位裝置設置于柱腳外壁上且穿過滑動口,延伸至限位器外側。
進一步限定,所述限位器為外方內圓形管柱結構,限位器豎向固定在支座板上表面且與柱腳同軸,使限位器與柱腳之間形成環形滑動空隙,所述環形滑動空隙的寬度B與支座的水平位移設計值Δ滿足:
B=Δ。
進一步限定,所述滑動口沿著周向開設在限位器的側壁上,所述滑動口上黏結有摩擦墊。
進一步限定,所述柱腳內腔設置有縱橫交叉的加勁肋,將柱腳內腔分隔為多個空腔,并在各空腔內灌注無壓縮細石混凝土。
進一步限定,所述柱腳的頂部自下而上依次設置有柱腳頂板、柱腳錨板以及柱腳錨栓,所述柱腳頂板與柱腳錨板層疊設置,所述柱腳錨栓將柱腳頂板與柱腳錨板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限定,所述抗拉復位裝置均勻分布在限位器外壁的4個方位,每個方位布置有一個或多個抗拉復位裝置;所述每個抗拉復位裝置均包括抗拉軸、復位彈簧、固定端板和活動擋板,所述活動擋板設置在限位器的外壁;所述抗拉軸的一端固定于柱腳外壁上,另一端從內向外依次穿過滑動口、活動擋板和復位彈簧內芯延伸至固定端板,且與固定端板連接;所述復位彈簧兩端分別連接在固定端板、活動擋板上。
進一步限定,所述復位彈簧的壓縮量δ與支座水平位移設計值Δ之間的關系滿足:
δx=Δ·cosθ;δy=Δ·sinθ;δ=Δ
其中,θ為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與X軸的夾角,0°≤θ≤180°;
δx為水平地震作用下X向彈簧的壓縮量,mm;
δy為水平地震作用下Y向彈簧的壓縮量,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4013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土木工程減震裝置及其減震方法
- 下一篇:一種隧道無振碾壓施工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