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治療骨和軟組織化膿性炎癥的中藥組合物和中藥合劑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339948.X | 申請日: | 2021-03-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7255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28 |
| 發明(設計)人: | 楊慰;張曉丹;葉景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6/86 | 分類號: | A61K36/86;A61P17/02;A61P19/08;A61P31/04;A61P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一新 |
| 地址: | 200137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治療 軟組織 化膿 炎癥 中藥 組合 合劑 | ||
本發明公開了用于治療骨和軟組織化膿性炎癥的中藥組合物和中藥合劑,該中藥組合物包含如下中藥:連翹15重量份、金銀花15重量份、紫花地丁15重量份、蒲公英30重量份、牡丹皮30重量份、赤芍10重量份、懷牛膝10重量份、當歸10重量份、豬苓10重量份、甘草5重量份,或者連翹3重量份、金銀花2重量份、紫花地丁6重量份、蒲公英6重量份、丹皮2重量份、赤芍2重量份、懷牛膝3重量份、當歸3重量份、豬苓3重量份、甘草1重量份。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和中藥合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毒作用,適用于各類骨和軟組織化膿性炎癥。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醫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骨和軟組織化膿性炎癥的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包含上述中藥組合物的中藥合劑。
背景技術
軟組織化膿性感染包括中醫“癤、癰、丹毒”等范疇,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最早出現“癤”的名稱,謂之癤候(癤腫)。《普濟方》治癤(附論):“夫癤者,由風濕冷氣搏于血,結聚所生也……其不消而潰者,即宜捻去膿,至清血出;若膿汁未盡,其瘡合者則更發也……若膿汁不盡,多變成也。”。中醫“癤”病多為外感暑濕,或因嗜酒、嗜食辛辣刺激之味,濕熱毒三邪合而郁于肌膚而發病;或素體虛弱,腠理失司,復感風熱邪所致。“癰”是氣血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內癰”與“外癰”之分,內癰生在臟腑,外癰生在體表。《靈樞·癰疽》云:“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中醫認為癰疽之發病,多因外感風溫夾痰熱或肝胃火毒夾痰熱侵襲少陽陽明之絡,蘊結于頸側而發;亦有因乳蛾、口疳、齲齒或頭面癤腫等感染毒邪而誘發者。“丹毒”病名的明確提出,見于隋·巢元方所記《諸病源候論·丹毒病諸侯》,記載曰“丹毒,人身體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狀故謂之丹”。本書還記載了丹毒的好發部位,“或發于手足,或發于腹上,如掌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定義其為;丹毒多由皮膚、黏膜損傷,外受火毒與血熱搏結,蘊阻肌膚,不得外泄,致患部鮮紅灼熱,有如涂丹為特征的急性感染疾病。現代中醫認為丹毒發病除了外感、內發,還有一些誘發因素,濕熱下注型足癬,同時外感熱邪,出現糜爛,毒邪入里,易誘發丹毒;外傷及瘡瘍病患者,皮膚屏障遭到破壞,毒邪侵襲,導致疾病發生;有研究表明手術患者及體質虛弱者,正氣不足,邪氣侵襲,易誘發丹毒;飲食辛辣、煙酒史可使體內熱邪蘊結,加重發病的機率。
在中醫學中雖無骨髓炎之病名,但對本病早已有認識。如在《靈樞·癰疽》篇,將涉及股脛(本病好發部位)的癰疽,命名為股脛疽,指出“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表明膿液涉及骨髓。隋《諸病源候論》中把本病分為“附骨癰”和“附骨疽”兩類,從本病以血虛寒凝多見而論,一般可歸屬于“附骨疽”或“流注”之中。在《千金要方》、《外科正宗》等著作中均載有“附骨疽論”,《瘍科心得集》描述本病的病因癥候更為詳細。在治療上,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瘍科會粹》中即總結了一套包括洗藥、拔毒、去死肉、去腐骨、開口除膿、貼膏、收口、生肌等在內的外治之法,對今天臨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現代中醫學認為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邪毒感染,筋骨損傷,七情內傷,正氣虧虛,飲食失調,腎虛等;而邪毒乘虛內侵,蘊而化熱,導致氣血壅塞,化腐成膿蝕骨是該病的基本病機.毒邪聚集于內是病機之關鍵,正氣虧虛是主要病理因素,二者互為因果。
軟組織化膿性炎癥是臨床常見疾病,包括癤、癰、急性蜂窩組織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結炎、膿腫、髂窩膿腫、褥瘡感染等,多為細菌感染,西醫常規采用抗生素治療,但復發率較高,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及局限性。如下肢丹毒的復發率逐漸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單純西醫抗生素治療,機體易產生耐藥性,易造成淋巴液回流不暢阻塞淋巴管,形成淋巴水腫;如化膿性骨髓炎病程長,致病菌對抗菌素已不敏感,骨質破壞形成死骨死腔、瘺道流膿反復不愈,為骨科難治病之一。中醫藥在此類病癥中具有特色及優勢,軟組織化膿性感染多由外感風溫夾痰熱或肝胃火毒夾痰熱結聚而成,有局部的紅腫熱痛表現,故多重用清熱解毒之品以清熱解毒,古今方藥中相類似者皆以重用金銀花為主。而癰疽發背的病機之一是溫熱邪毒壅塞氣血不通,血因火結,因此清熱涼血法配合清熱解毒之品有利于清解血分熱毒而促進邪毒排出體外。綜合上述,目前人們更傾向于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此病。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未經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39948.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添加改性酚醛樹脂的防腐涂料
- 下一篇:一種橋面排水系統用自凈式泄水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