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純電動汽車空調制冷性能臺架的測試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331504.1 | 申請日: | 2021-03-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2962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08 |
| 發明(設計)人: | 孟潔;喻楊;支新亮;周波;許雪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M99/00 | 分類號: | G01M99/00;G01M17/007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譚小琴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動汽車 空調 制冷 性能 臺架 測試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純電動汽車空調制冷性能臺架的測試方法,涉及汽車整車臺架技術領域,包括:首先將試驗車輛設置于環境模擬艙或者環境風洞內的底盤測功機上,然后通過設置在試驗車輛上的多個傳感器與數據采集設備獲取試驗車輛不同工況狀態下的數據信息,分析空調最大制冷效果的試驗方法,進而對測試試驗初始動力電池的溫度進行規定,保證每次測試試驗驗證結果的一致性與準確度,從而達到驗證最大制冷能力的目的。提升了乘員艙內空調舒適性,還大幅度提升了動力電池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對純電動車空調及熱管理系統的設計開發與優化具有重大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整車臺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純電動汽車空調制冷性能臺架的測試方法。
背景技術
純電動汽車的動力總成主要零部件有動力電池、電機、減速器及充電機等,其中,部分動力電池需要設計冷卻系統對其進行冷卻。目前對動力電池的冷卻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風冷式、間接水冷式與直接水冷式。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間接水冷式,其主要原理為:在空調系統中增加電池冷卻器,通過電池冷卻器進行制冷劑與防凍液的熱交換,降低防凍液溫度,再通過防凍液流經電池包散熱流道,對電池包進行降溫。故搭載此類冷卻系統的純電動車,其空調系統的功能分兩部分:一部分對乘員艙進行制冷,滿足夏季乘客的舒適性需求;另一部分對動力電池進行散熱,不僅可以確保動力電池的安全性,防止其因過熱而產生的熱失效、燃燒、爆炸等問題,還可以提升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使動力電池維持在最佳充放電溫度范圍內。但是在夏季,當動力電池冷卻系統開啟后,必然會影響乘員艙的降溫效果,若司機及乘客可以明顯感知此變化,會增加其抱怨度。
由于純電動車的空調制冷性能臺架的試驗方法無法完全借用傳統車型的試驗方法,且純電動車的電池冷卻系統有開啟條件,電池溫度達到某個溫度點時,電池冷卻系統才會開始工作;而傳統車型進行空調制冷性能臺架試驗時,并未考慮電池溫度,未對試驗初始時的電池溫度做出要求,導致純電動車在借用傳統車型試驗方法時,在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電池冷卻未達到開啟條件,空調系統只需對乘員艙降溫的情況,未能對空調系統的最大制冷能力進行驗證,從而導致考核力度降低,未達到驗證效果。而且未對動力電池初始溫度進行規定,試驗結果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例如夏季與冬季,電池初始溫度差異較大導致空調試驗結果不同。在夏季,因動力電池初始溫度較高,試驗過程中電池冷卻可能會達到開啟條件,空調系統的部分制冷量用于動力電池降溫,乘員艙的制冷能力下降,降溫效果變差;而在冬季,動力電池初始溫度較低,試驗過程中電池溫度可能都無法達到高溫甚至常溫,空調系統僅用于乘員艙降溫。
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純電動汽車空調制冷性能臺架的測試方法。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純電動汽車空調制冷性能臺架的測試方法,用于解決傳統車型整車試驗臺架測試的試驗對象選擇性小、且試驗的重復度與精度均不高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純電動汽車空調制冷性能臺架的測試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將試驗車輛設置在環境模擬艙或環境風洞內的底盤測功機上進行多種類型的工況測試,所述工況測試的類型包括放電工況、快充工況、預處理爬坡工況、升溫工況、中速工況、高速工況以及怠速工況,所述環境模擬艙或所述環境風洞用于模擬不同地區的試驗環境,可設定的所述試驗環境包括溫度、濕度、光照強度以及風速;
步驟2,對所述試驗車輛的動力電池、水箱、胎壓、空調系統以及整車控制系統進行故障排除;
步驟3,測量所述試驗車輛的呼吸口位置溫度、出風口位置溫度,壓縮機排氣壓力、壓縮機吸氣壓力與冷卻風扇電壓,同時監測試驗車輛的電池溫度信號、壓縮式轉速信號以及蒸發器表面溫度信號;
步驟4,進行最高車速放電處理,直至電量放至第一預設百分比值;
步驟5,當試驗車輛的電量放至所述第一預設百分比值后,進行快充充電處理,并在充電量達到第二預設百分比值后,進入預處理階段,同時在所述預處理階段連接數據采集設備,并以預設時間值的采集頻率進行多種數據信息記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3150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