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空降車輛支承狀態監測裝置、方法、服務器及存儲介質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330179.7 | 申請日: | 2021-03-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7495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08 |
| 發明(設計)人: | 鮑珂;柳月;張忠;王秋芳;趙金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M17/007 | 分類號: | G01M17/007;G06N3/02 |
| 代理公司: |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專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張然 |
| 地址: | 100072***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空降 車輛 支承 狀態 監測 裝置 方法 服務器 存儲 介質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空降車輛大部件支承狀態在線監測裝置與方法、服務器及存儲介質,采集空降車輛不同行駛狀態不同位置處的加速度傳感器信號,讀取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下讀取的總線參數信號,當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為空降前行駛狀態時,根據總線參數信號加速度傳感器信號和總線參數信號,計算獲得神經網絡模型。當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為執行空降任務狀態時,根據加速度傳感器信號和預設閾值,確定空降車輛故障狀態代碼。當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為空降后行駛狀態時,根據加速度傳感器信號、總線參數信號和總線參數信號神經網絡模型確定空降車輛大部件支承狀態,大幅提高空降后行駛過程中對于空降車輛大部件支承狀態監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空降車輛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空降車輛大部件支承狀態在線監測裝置、方法、服務器及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空降車輛在落地瞬間承受較大的沖擊載荷,動力、傳動等大部件支座等結構易發生沖擊損傷,導致支承的剛度和穩定性發生較大變化,嚴重影響空降后的整車可靠性。目前,空降車輛多數僅根據試驗設計仿真計算的方式計算空降車輛落地時沖擊載荷,但缺少對空降后空降車輛行駛過程中大部件支承狀態進行在線監測的方法和裝置,因而無法評估空降車輛空降后行駛的可靠性。
另外,在工程中一般利用振動信號采集和分析方法對支承結構狀態進行監測,當結構諧振頻率超過設定的閾值時,即認為支承結構發生了損傷。但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大部件支承結構的頻域響應特征與車速、路面狀態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無法直接給定結構諧振頻率的失效閾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降車輛大部件支承狀態在線監測方法與裝置、服務器及存儲介質,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
本發明一種空降車輛大部件支承狀態在線監測裝置,其中,包括在空降車輛內部安裝的狀態監測控制盒和顯控終端;所述狀態監測控制盒包括主板、振動信號處理板、總線信號處理板;所述主板包括車輛行駛狀態檢測單元和模型計算單元,所述車輛行駛狀態檢測單元用于檢測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所述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包括空降前行駛狀態、執行空降任務狀態或空降后行駛狀態;所述振動信號處理板用于采集并計算所述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不同位置處的加速度傳感器信號,并將所述加速度傳感器信號發送至所述主板;所述總線信號處理板用于讀取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下的總線參數信號,并將所述總線參數信號發送至所述主板;當所述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為空降前行駛狀態時,所述模型計算單元根據所述加速度傳感器信號和所述總線參數信號,計算獲得神經網絡模型;當所述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為執行空降任務狀態時,所述主板根據所述加速度傳感器信號和預設閾值,確定所述空降車輛故障狀態代碼;當所述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為空降后行駛狀態時,所述主板根據所述加速度傳感器信號、所述總線參數信號和所述神經網絡模型確定空降車輛故障狀態代碼;所述主板還將確定的所述空降車輛故障狀態代碼發送至所述顯控終端;所述顯控終端用于根據接收的所述故障狀態代碼顯示相應的空降車輛大部件支承狀態;所述振動信號處理板包括信號采集單元、第一計算單元和第一發送單元,所述信號采集單元用于采集所述空降車輛當前行使狀態下不同位置處的加速度傳感器信號,所述不同位置包括空降車輛第一位置、空降車輛第二位置和空降車輛第三位置;當所述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為空降前或空降后行駛狀態時,所述第一計算單元用于在所述空降車輛第一位置處采集到的所述加速度傳感器信號在每第一時間間隔內分別計算一次各自通道加速度的時域均方根值以及在所述空降車輛第二位置和所述空降車輛第三位置處采集到的的所述加速度傳感器信號在每第二時間間隔內分別計算一次各自通道加速度的一階諧振頻率;當所述空降車輛當前行駛狀態為執行空降任務狀態時,所述第一計算單元用于在所述空降車輛第一位置處采集到的加速度傳感器信號計算落地瞬間各通道沖擊加速度峰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未經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30179.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