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裝置以及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方式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320050.8 | 申請日: | 2021-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9795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1-04 |
| 發明(設計)人: | 王澤宇;王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澤宇 |
| 主分類號: | A01K63/00 | 分類號: | A01K63/00;A01K63/04;A01K61/10;A01K61/8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徽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405 | 代理人: | 奉燁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密度 水產 養殖 裝置 以及 方式 | ||
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系統,包括養殖池和生化過濾箱,在養殖池外部設有曝氣豎管,在養殖池底部設有排污口和集污閥,所述集污閥上污水出口與生化過濾箱進水口相連,生化過濾箱出水口與曝氣豎管頂部通過管道連通,所述養殖池為氣密式養殖池,曝氣豎管底部出水口與養殖池通過進水管道連通,所述曝氣豎管底部還連接有氧氣管道,氧氣管道與養殖池內連通,其與養殖池的接口處高于養殖池內水面高度,在養殖池頂部設有排氣管道。
技術領域
本涉及養殖設備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裝置以及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方式。
背景技術
隨著國內經濟水平的發展,淡水水產品活體消費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在消費市場中,淡水水產品活體的價格遠遠大于凍品的價格。捕撈完成后的淡水水產品活體在等待銷售期間,需進行臨時性的暫養,以保持其在銷售前的成活狀態。但無論是人工養殖還是在自然水域捕撈的淡水水產品活體,在運輸及暫養過程中,一般養殖密度都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淡水水產品活體的排泄物、包括一些可溶性的排泄物,如氨、亞硝酸鹽等濃度會迅速積累。這些物質會降低淡水水產品活體對氧氣的吸收。進而會導致淡水水產品活體中毒。另外,由于暫養密度過大,水中的溶解氧會被迅速消耗,缺氧也會導致淡水水產品活體在短時間內死亡。且在普通養殖環境中采用在養殖池內曝氣,這樣擾動養殖池水底的污物,加快了水體的惡化。所以要提高養殖密度,核心還是為了提高水產養殖時水體中氧氣的溶解度,所以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裝置以及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方式。
發明內容
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裝置,包括養殖池和生化過濾箱,在養殖池外部設有曝氣豎管,在養殖池底部設有排污口和集污閥,所述集污閥上污水出口與生化過濾箱進水口相連,生化過濾箱出水口與曝氣豎管頂部通過管道連通,所述養殖池為氣密式養殖池,曝氣豎管底部出水口與養殖池通過進水管道連通,所述曝氣豎管底部還連接有氧氣管道,氧氣管道與養殖池內連通,其與養殖池的接口處高于養殖池內水面高度,在養殖池頂部設有排氣管道。
優選的,所述排污口為一種旋轉排污口,包括旋轉管與底管,所述底管一端套設在旋轉管底部,另一端連接至養殖池底部,并與集污閥連通,在旋轉管的側面設有若干側入水口,所述側入水口中設有斜邊,在旋轉管的中心連接有中軸的一端,旋轉管可繞中軸旋轉,所述中軸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于底管中心,在旋轉管外側上設有若干驅趕毛刷,所述驅趕毛刷由旋轉管的旋轉帶動旋轉。
優選的,所述生化過濾箱為一種氣密式生化過濾箱,在關閉時僅有一個進水口和一個出水口,在其出水口與曝氣豎管頂部連接的管道上設有水泵。
優選的,所述養殖池內部水面之上設有噴淋管,噴淋管上設有若干個霧化頭,所述噴淋管與從曝氣豎管底部出水口通出的進水管道相連。
優選的,在排氣管道上設有泄壓閥,所述泄壓閥的泄壓壓強大于20kPa。
優選的,在養殖池頂部設有投料管。
優選的,所述集污閥包括進水管,濾網與排水管,進水管連接至污物腔,所述污物腔下部連接有排污管與之連通,所述排污管上設有電磁閥,在污物腔頂部設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與污物腔之間由濾網間隔開,在排水腔上設有排水管與之連通,所述污物腔內側設有激光傳感器,位于排污管上的電磁閥的控制電路與激光傳感器的輸出電路相連。
一種高密度水產養殖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S1.將養殖池中注入水,并放入魚類,所述魚類密度為200~600尾/每立方米,養殖池池頂距離為50~100cm;
S2.將泄壓閥泄壓壓強調節至25kPa,同時在氧氣管道中接入氧氣,氧氣壓強為30kPa;
S3.啟動水泵,所述水泵的揚程大于5m,水流速度約為5000L/h;
S4.利用投料管定時投入飼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澤宇,未經王澤宇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2005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