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潮濕氣氛的高溫熔鹽電解的電化學方法和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07658.7 | 申請日: | 2019-07-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4156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11 |
| 發明(設計)人: | 阿里·雷扎·卡馬里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25C3/00 | 分類號: | C25C3/00;C25B1/02;C25B1/00;C25C7/00;C01B13/14;C01B6/00;C01G49/00 |
| 代理公司: | 沈陽東大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運萍 |
| 地址: | 110819 遼寧***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潮濕 氣氛 高溫 電解 電化學 方法 裝置 | ||
潮濕氣氛的高溫熔鹽電化學方法和裝置,屬于電化學冶金技術領域;該方法在潮濕的高溫熔鹽環境下,制備氫氣,金屬/合金,復合金屬氧化物和金屬氫化物;在高于100℃的熔鹽電解質中電解水生成氫氣,工作陰極為固態氧化物片,施加于電解槽的電壓遠低于直接電脫氧工藝的情況下,生成的氫氣原位還原陰極固態氧化物制得金屬;熔鹽中的氫離子可由水蒸氣氣氛下熔鹽的水解反應制得;通過還原氧化鐵、氧化鉬、氧化鉭、氧化鎳、氧化銅、氧化鈦或相應的混合氧化物等,制備相應的金屬或者合金或復合金屬氧化物;通過熔鹽電解生成的氫氣氫化陰極固態金屬,制備相應的金屬氫化物;該方法是一種流程短、耗能低的綠色冶金新工藝。
本申請是申請號為201910608253.X的發明專利的分案申請,原申請的申請日為2019年7月8日,原申請的名稱為《潮濕氣氛的高溫熔鹽電解的電化學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化學冶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潮濕氣氛的高溫熔鹽電解制備金屬/合金或復合金屬氧化物的電化學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高溫電解過程需要更少的電能和更高的熱能。因為熱能經濟成本低,電解過程更趨向于在高溫下操作。從熱力學角度出發,電解過程所需的能量可由式(1)表述:
ΔH=ΔF+TΔS (1)
式(1)中ΔH是反應所需的焓變,ΔS是反應體系的熵變。TΔS和ΔF分別是維持電解反應溫度所需的熱能和電解反應消耗的電能。如式(1)所示,
不同溫度下電解水制備氫氣,在25℃、100℃和700℃下電解水反應的理論分解電壓如下所示:
2H2O(l)=2H2(g)+O2(g) (2)
25℃,E°=-1.23V
100℃,E°=-1.17V
700℃,E°=-0.77V
如上所示,隨著溫度的升高,電解水所需的分解電壓逐漸降低。因此,對于電解水過程,在高溫下進行將消耗更少的電能和更多的熱能,而熱能的經濟成本相較電能更具優勢。
此外,清潔的太陽能和核能,也可被用于高溫電解過程的熱能需求,從而進一步提高工藝的效能和經濟性。然而,電解水的溫度因為水的沸點(100℃)而限制在較低的溫度下。
目前工業上一般通過碳熱還原或者金屬熱還原的方法,從相應的礦物(主要是氧化物礦)中提取制備金屬。這類高溫冶金過程最大的缺點是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CO2,同時面臨著還原劑資源短缺的挑戰。科技工作者專注于開發短流程無碳排放的綠色冶金新工藝。以氫氣代替現行的碳或者金屬還原劑,其優勢主要體現在:a)氫是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b)氫氣與氧化物反應的副產物是水,而非碳氧化物,無環境副作用;c)因氫的能量密度更高,相較于碳和金屬還原劑,理論所需的氫還原劑更少。此外,作為氫還原劑的一種,等離子態的氫是一種還原能力非常強的還原劑,在低于金屬熔點的溫度下,幾乎可以將所有的金屬還原出來。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潮濕氣氛的高溫熔鹽環境下的電化學方法:a)該方法在潮濕氣氛的高溫熔鹽中電解制備氫氣;b)通過電解生成的氫原位還原氧化鐵、氧化鉬、氧化鉭、氧化鎳、氧化銅、氧化鈦或相應的混合氧化物等,制備相應的金屬或者合金;c)通過電解生成的氫原位還原氧化鐵、氧化鉬、氧化鉭、氧化鎳、氧化銅、氧化鈦或相應的混合氧化物等,制備相應的復合金屬氧化物;d)通過熔鹽電解生成的氫氣氫化陰極固態金屬,制備相應的金屬氫化物;該方法是一種流程短、耗能低的綠色冶金新工藝。
本發明的潮濕氣氛的高溫熔鹽電解制備氫氣的方法,具體為:在潮濕的熔鹽電解環境下,通過熔鹽電解制備氫氣;其中,熔鹽的溫度150~1000℃,熔鹽保護氣氛的水蒸氣含量為0.1~100Vol.%,熔鹽電解質為堿金屬和/或堿土金屬鹵化物的一元或多組元的混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北大學,未經東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07658.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