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94529.9 | 申請日: | 2021-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4136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9 |
| 發明(設計)人: | 劉娜;范清雨;張浩;樊帆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49/22 | 分類號: | A61K49/22;A61K47/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東方盛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王穎 |
| 地址: | 71004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靶向 甲狀腺癌 納米 氣泡 超聲 造影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是將脂質混懸液微氣泡化后,采用生物素?親和素橋接法制備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其中,所述脂質混懸液中包含以下組分:二棕櫚磷脂酰膽堿、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羧基交連物和生物素化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還公開了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的制備方法,通過該方法可以制備出錨定甲狀腺癌的靶向脂質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實現甲狀腺腫瘤的特異性高質量超聲造影成像,對于超聲分子造影技術領域的相關甲狀腺腫瘤的研究提供了方向與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超聲分子影像學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甲狀腺癌是一種內分泌系統的高發病率惡性腫瘤。2016年發表于《英國醫學雜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的研究報道表明,90%的甲狀腺癌新發病例為微小乳頭狀癌,生長非常緩慢,幾乎不會導致死亡,然而,其具有典型“小病灶,大轉移”的臨床表現:對周圍組織浸潤,導致頸、肺部等淋巴結轉移,且臨床預后較差。
大量研究表明,人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是一種伴隨乳頭狀甲狀腺癌高表達的細胞胞質和包膜抗原。血清學檢測結果顯示甲狀腺癌患者的血清Galectin-3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超聲成像技術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無創、無放射性等優點,已成為甲狀腺疾病診斷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手段,對于甲狀腺結節的篩查及鑒別診斷具有顯著的優勢。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超聲分子成像技術,可通過顯示超聲造影劑微氣泡的運動、分布,獲得甲狀腺組織的血管走形、分布及微循環血流灌注,能夠客觀地反映甲狀腺血管的形態學及生物學特征。
各腫瘤發生早期的內部新生血管壁通常不完整,其內皮細胞之間存在許多380nm至780nm大小的裂隙;另外,其新生血管缺乏基底膜和平滑肌組織。所以,相比正常組織血管,腫瘤新生血管具有高通透性。
不同于大粒徑尺度微米級微氣泡超聲造影劑的顯影靶點僅能作用在血管內皮,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的納米級氣泡平均粒徑小于腫瘤血管管壁裂隙,能夠穿過腫瘤組織的毛細血管壁而進入組織內部聚集,產生整個腫瘤組織的超聲增強顯影。如果將腫瘤標記分子的特異性配體與納米微氣泡相連接,則會出現更多的納米微氣泡靶向地聚集到腫瘤細胞表面,從而實現針對此腫瘤的高質量特異性超聲造影增強。
目前尚缺乏一種靶向甲狀腺癌、實現高質量特異性超聲造影成像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及其制備方法,以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通過提供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可以實現甲狀腺腫瘤的特異性高質量超聲造影成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將脂質混懸液微氣泡化后,采用生物素-親和素橋接法制備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
其中,所述脂質混懸液中包含以下組分:二棕櫚磷脂酰膽堿、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羧基交連物和生物素化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
優選的是,脂質混懸液中,二棕櫚磷脂酰膽堿: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羧基交連物:生物素化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摩爾比為(2-6):(0.5-1.5):(0.5-1.5)。
本發明提供一種所述的靶向甲狀腺癌的納米微氣泡超聲造影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未經西安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9452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