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作物落粒性便攜式原位測定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284793.4 | 申請日: | 2021-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6483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14 |
| 發明(設計)人: | 陳其皎;何彬嫦;李鵬;陳慶富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00 | 分類號: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貴陽春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2109 | 代理人: | 楊云 |
| 地址: | 550025 貴州省***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作物 落粒性 便攜式 原位 測定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作物落粒性便攜式原位測定裝置,屬于農業技術領域;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計量準確的落粒測定裝置。它包括接粒盤;所述接粒盤由兩個半圓盤(6)鉸接對合而成,接粒盤的中央位置有第一通孔(16);接粒盤的上方有蓋板,該蓋板由兩塊半圓板(1)鉸接對合而成,所述蓋板的中央位置有第二通孔(14);接粒盤與蓋板之間通過透明薄膜(2)固定連接,該薄膜的左端和右端之間通過連接件(13)連接;蓋板背面鉸接有支撐腳(5),接粒盤背面鉸接有輔助支腳(7),接粒盤中安裝有振動裝置。本發明不受天氣等環境因素以及人為操作因素的影響,測定效率高,是一種在田間地頭原位測定種子落粒性的專用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種子落粒性測定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作物落粒性便攜式原位測定裝置;屬于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植物種子成熟后自然撒落于地面的現象是植物在長期生存競爭中形成的一種自我繁衍后代的適應性機制。對于農作物而言,如果作物的落粒性較強,雖然便于脫粒,但在自然風力或人為活動等外力作用下會加劇成熟期的種子落粒,造成作物收成損失、影響作物產量;反之,如果落粒性較弱,則又會帶來收割后種子脫粒困難、浪費大的缺陷。因此精準篩選落粒性適中的作物品種是減少人工或機械收割產量損失的重要途徑。
有關作物落粒性的測定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目前,落粒性的測定主要有高處摔落法、人工搖穗法、自然收集法、拉力計法等。上述傳統方法不僅存在受人為因素影響大、精準一致性差、操作麻煩等諸多缺陷,而且需要將作物植株的莖稈截斷后帶回實驗室檢測,檢測效率低。為了克服實驗室檢測存在的缺陷,中國專利文獻分別公開了“一種用于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種子落粒性(CN206540891U)”、“一種組裝式水稻落粒性測定裝置(CN205301323U)”、“一種測定老芒麥落粒率的裝置(CN204989182U)”,上述專利雖然可以實現田間地頭檢測,但仍然需要截取植株莖稈,仍然會損傷植株;不僅影響尚未成熟種子的生長,而且成熟種子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脫落,最終影響測定數據的精確度。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計量準確的作物落粒性便攜式原位測定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括接粒盤;所述接粒盤由兩個半圓盤鉸接對合而成,接粒盤的中央位置有第一通孔;接粒盤的上方有接粒盤的上方有由兩塊半圓板鉸接對合而成的蓋板,該蓋板的中央位置有第二通孔;接粒盤與蓋板之間通過卷曲成筒狀結構的透明薄膜固定連接,薄膜的左端和右端之間通過連接件連接;蓋板的背面鉸接有支撐腳,接粒盤的背面鉸接有輔助支腳,接粒盤中安裝有振動裝置。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振動裝置由安裝在接粒盤中呈倒L狀的支撐桿、固定在該支撐桿上的振動電機、固定在接粒盤中的固定桿、連接該固定桿與支撐桿的橡膠圈構成,固定桿、支撐桿的豎直段均為伸縮桿式結構;支撐腳、輔助支腳均為伸縮桿式結構;第一通孔向上隆起而形成圓環狀的凸起而形成筒狀結構,在該凸起的上方有卷曲成喇叭狀結構并將第一通孔遮蓋的遮擋膜;接粒盤的底面有圍繞凸起而形成圓環溝狀結構,在該圓環溝的最低處開設有出料孔,該出料孔中有堵塞;兩塊半圓板之間通過鎖緊裝置鎖緊固定,所述鎖緊裝置由鉸接在一塊半圓板上的掛鉤、固定在另外一塊半圓板上的插銷構成;兩個半圓盤之間通過另外一套鎖緊裝置鎖緊固定,該鎖緊裝置由鉸接在一個半圓盤上的另外一個掛鉤、固定在另外一個半圓盤上的另外一個插銷構成。
與現有技術比較,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因此具有以下優點:
1)接粒盤、蓋板均采用兩塊半圓形的結構通過鉸接的方式對合而成,且接粒盤與蓋板之間采用透明薄膜連接,因此利用本裝置即可對整個植株、或者對植株所需測定的部分籠罩,實現待測植株與外界隔離,從而避免風力、鳥類等因素的干擾。
2)采用振動電機不僅可有效避免高處摔落法、人工搖穗法等人為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可通過改變振動源作用部位、振動頻率、振幅、振動時長等參數來適應不同落粒屬性的作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師范大學,未經貴州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8479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