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生物功能化多孔鈦椎間融合器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82940.4 | 申請日: | 2021-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1479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8 |
| 發明(設計)人: | 李祥;李衍珂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智骨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F2/44 | 分類號: | A61F2/44;A61F2/30;A61L27/56;A61L27/06;A61L27/54;A61L27/5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佳劃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66 | 代理人: | 幸偉山 |
| 地址: | 215300 江蘇省蘇州市昆山開發***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物 功能 多孔 鈦椎間 融合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生物功能化多孔鈦椎間融合器,包括上層片狀區、中間桿狀區和下層片狀區,上層片狀區的上表面具有上松針結構,下層片狀區的下表面也具有下松針結構;上層、下層片狀區分別由多個片狀G單元多孔結構組成;中間桿狀區由多個桿狀G單元多孔結構組成。本發明帶有松針結構的椎間融合器可以大大減少其在患者椎骨間的相對滑動;桿狀的G單元多孔結構加上片狀的G單元多孔結構的椎間融合器設計在保證必需強度的前提下降低了結構的剛度;在椎間融合器的與人體椎骨接觸的上下表面加入松針結構的三維特征,最大限度地固定融合器與人體椎骨之間的相對位置,防止融合器的滑脫。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骨科植入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物功能化多孔鈦椎間融合器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腰、頸椎間疾病是長期困擾人類的多發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盡管在現代診療技術的幫助下患者的健康越來越能得到保證,卻在椎間盤的手術和椎間融合術的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缺點。椎間融合器植入后容易在病人的運動過程中滑脫;實體椎間融合器與人體骨骼彈性模量的匹配度不高從而出現“應力遮擋”現象;融合器中負載的藥物在指定部位的釋放速率由于難以控制,往往出現釋放過快的現象,從而造成局部炎癥,增大了藥物的副作用,都是目前椎間融合器臨床上應用的局限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物功能化多孔鈦椎間融合器,帶有松針結構的椎間融合器可以大大減少其在患者椎骨間的相對滑動;桿狀的G單元多孔結構加上片狀的G單元多孔結構的椎間融合器設計在保證必需強度的前提下降低了結構的剛度,減小甚至消除了“應力遮擋”現象;在椎間融合器的與人體椎骨接觸的上下表面加入松針結構的三維特征,最大限度地固定融合器與人體椎骨之間的相對位置,防止融合器的滑脫。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生物功能化多孔鈦椎間融合器,包括上層片狀區、中間桿狀區和下層片狀區,所述上層片狀區的上表面具有上松針結構,所述下層片狀區的下表面也具有下松針結構;
所述上層片狀區和所述下層片狀區分別由多個片狀G單元多孔結構組成;
所述中間桿狀區由多個桿狀G單元多孔結構組成;
所述片狀G單元多孔結構的孔隙率均為75%-85%;
所述桿狀G單元多孔結構的孔隙率65%-75%;
所述上松針結構和所述下松針結構皆是多個松針狀凸起,所述松針狀凸起皆是位于外側的那端為尖端。
進一步地說,所述椎間融合器的外形尺寸為:13.5mm*12mm*7mm。
進一步地說,所述中間桿狀區的桿狀G單元多孔結構的孔徑為0.85mm,孔隙率為75%。
進一步地說,所述上層片狀區和所述下層片狀區的片狀G單元多孔結構的孔徑為0.35mm,孔隙率為84%。
進一步地說,所述中間桿狀區的厚度為3.803mm;所述上層片狀區和所述下層片狀區的平均厚度為1.5mm。
進一步地說,所述松針狀凸起的根部的直徑為0.7mm,所述松針狀凸起的中軸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26°,所述上松針結構和所述下松針結構的松針狀凸起的傾斜方向一致。
進一步地說,所述椎間融合器還包括便于與工具連接的螺紋凹槽,所述螺紋凹槽的傾斜方向與所述松針狀凸起的傾斜方向一致。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所述的生物功能化多孔鈦椎間融合器的制備方法,所述制備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制備表面具有微納米結構的多孔鈦結構;
步驟二、制備載有藥物的MOF粉末: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智骨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蘇州智骨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8294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