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膽汁酸在體外抑制鴿毛滴蟲活性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277060.8 | 申請日: | 2021-03-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4393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03 |
| 發明(設計)人: | 陳繼蘭;麻慧;邊世雄;倪愛心;葛平壯;李云雷;孫研研;袁經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61K31/575 | 分類號: | A61K31/575;A61P33/02 |
| 代理公司: | 蘇州言思嘉信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85 | 代理人: | 劉巍 |
| 地址: | 10000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膽汁 體外 抑制 滴蟲 活性 中的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膽汁酸在體外抑制鴿毛滴蟲活性的方法。所述膽汁酸用于體外抗鴿毛滴蟲活性的應用包括以下步驟:使用含有4%胎牛血清(FBS)、1%三抗(青霉素、鏈霉素、兩性霉素)的TF完全培養基或DMEM完全培養基體外培養純化后的鴿毛滴蟲,制備成一定密度的蟲株液。將600μl蟲株液與400μl濃度為0.001%~0.09%膽汁酸的TF完全培養基在36.5~38℃的恒溫培養中培養,在不同時間觀察毛滴蟲狀態和死亡率。結果表明,膽汁酸能對毛滴蟲的細胞核產生損傷,進而對毛滴蟲產生抑制效果,在適宜濃度的膽汁酸處理下,能夠對鴿毛滴蟲達到100%的抑制效果。本發明創造的膽汁酸用于體外抗鴿毛滴蟲活性的應用具有以下優勢:膽汁酸對體外培養的鴿毛滴蟲的抑制效果與甲硝唑對體外培養的鴿毛滴蟲抑制效果相同,能夠達到代替甲硝唑的目的,從而進一步在生產中完成對甲硝唑和地美硝唑的代替,實現無抗養殖,綠色發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藥物對滴蟲活性抑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膽汁酸對鴿毛滴蟲活性 抑制的應用。
背景技術
鴿毛滴蟲是一種呈梨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單細胞寄生蟲,蟲體長5μm~ 10μm,寬4μm~8μm,由細胞核、毛基體、鞭毛、波動膜、氫化酶體和軸柱等結 構組成。鴿毛滴蟲通過縱二分裂方式進行增殖,其生活史僅有滋養體時期,該階 段既是毛滴蟲攝取營養階段,也是其寄生和傳播階段。鴿毛滴蟲最適宜PH為 6.8~7.0,溫度為36.5~38℃,兼性厭氧為最適宜生長繁殖環境。
鴿毛滴蟲病具有廣泛性和高發性,國內外均有關于鴿毛滴蟲病流行感染的報 道。國內有關毛滴蟲的報道表明,不同年份不同地區中規模養殖鴿毛滴蟲的感染 率從14.9%到49.2%不等,感染情況嚴重且多年來沒有明顯改觀;西班牙、土耳 其、美國和德國等國家對相關地區的家鴿毛滴蟲感染率調查表明其感染率在 44%~89%。由于鴿毛滴蟲的流行感染與飼養方式、氣候、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 有關,鴿毛滴蟲病的流行感染情況也存在差異。
鴿毛滴蟲主要的傳播途徑是接觸性感染,主要以種鴿間的親吻、種鴿哺育期 嗉囊分泌鴿乳哺育乳鴿直接接觸造成感染,也通過被毛滴蟲污染的飼料、飲水和 墊料等間接接觸感染毛滴蟲。鴿毛滴蟲在侵染宿主過程中,以入侵宿主上消化道 黏膜為主,蟲體在鴿口腔黏膜上附著并釋放分泌因子和外泌體等物質作用于黏膜 中的扁平細胞,使其出現損傷、凋亡、壞死和移除等,隨著毛滴蟲在入侵部位的 增殖和損害,使得入侵部位逐漸出現潰瘍和病灶結節,并進一步擴張導致上消化 道形成多處病灶部位,毛滴蟲由病灶部位進入機體循環系統,并在肝臟和脾臟沉 積,造成肝臟和脾臟腫大、炎性細胞浸潤、空泡變性和組織壞死,最終導致病鴿 機能衰竭而亡。
根據鴿感染毛滴蟲的臨床癥狀及病變部位,將其分為4種類型:咽型、內臟 型、臍型和外傷感染型。其中,咽型在患毛滴蟲病鴿中最為常見,病鴿主要臨床 癥狀表現為口腔內散發惡臭味,流淌青綠色的涎水,在口腔和咽喉部能夠觀察到 淺黃色的干酪樣沉積物,口腔、咽部和食道等部位的病灶不同程度的影響病鴿的 采食、呼吸和飲水等行為,常表現伸頸作吞咽姿勢。內臟型是毛滴蟲由病灶部位 進入機體循環系統,隨著循環系統在內臟器官上沉積,主要病變器官為肺臟、肝 臟和腸道,臨床癥狀表現為羽毛松亂、翅下垂、采食量下降、大量飲水、體重減 輕,解剖可見肺臟表面有霉斑樣病灶,肝臟和脾臟出現不同程度的結節和壞死, 最終導致機體器官衰竭;臍型多發生于乳鴿,由巢盤或墊料中的毛滴蟲侵染乳鴿 的臍孔,引起乳鴿臍部皮下組織炎癥、潰瘍或干酪樣病變,病灶部位集中在臍部 及其周圍,病灶部位嚴重影響乳鴿的仰頭、行走和采食等行為、最終因發育不良 而形成僵鴿。單純感染毛滴蟲的病例有少量報道,更多的是由毛滴蟲病引發的混 合感染,主要是與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個別與副粘病毒、鏈球菌混 合感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未經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7706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