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溫度數據處理的部件熱害評估方法、系統和存儲介質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73183.4 | 申請日: | 2021-03-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4973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11 |
| 發明(設計)人: | 唐海國;倪柏靖;張光亞;彭婧;段大祿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9/62 | 分類號: | G06K9/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盧業強 |
| 地址: | 545007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溫度 數據處理 部件 熱害 評估 方法 系統 存儲 介質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溫度數據處理的部件熱害評估方法、系統和存儲介質,方法包括:讀取零部件的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作為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獲取零部件的壞點剔除溫度閾值和耐溫閾值;根據壞點剔除溫度閾值剔除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中的壞點數據,將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中的剩余數據作為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確定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的最高溫度數據;根據最高溫度數據、零部件的耐溫閾值和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計算零部件的超溫時間;根據零部件的超溫時間對零部件進行熱害評估。本發明無需人工查找數據壞點位置,即能有效剔除壞點數據,從而有效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數據處理結果的準確度。本發明可廣泛應用于數據處理技術領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數據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基于溫度數據處理的部件熱害評估方法、系統和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在車輛開發階段,需要對車輛排氣部件周圍的零部件進行熱害試驗,以對零部件進行熱害評估。在熱害試驗溫度數據處理時,需要讀取零部件在各工況最高溫度值和超溫時間。為了確保數據讀取準確,工程師單次處理的零部件個數控制在5個以下,每個零部件的完整試驗基本工況點為10個,這10個基本工況點包括行駛和怠速。而單次完整的整車熱害試驗,有溫度測試需求的零部件數量在60~80個左右,因此,按照最快速度,每次試驗需要重復讀取溫度數據工作160輪。此外,溫度數據采集儀采集的數據有時會存在的數據壞點,這些壞點的值會影響數據處理效率和數據準確性及,因此,必須清除這些數據壞點。然而數據壞點位置不固定,需要人工查找,因而大大增加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提出一種基于溫度數據處理的部件熱害評估方法、系統和存儲介質,能夠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提高數據處理結果的準確度。
本發明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溫度數據處理的部件熱害評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讀取零部件的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作為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
獲取所述零部件的壞點剔除溫度閾值和耐溫閾值;
根據所述壞點剔除溫度閾值剔除所述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中的壞點數據,將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中的剩余數據作為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
確定所述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的最高溫度數據;
根據所述最高溫度數據、所述零部件的耐溫閾值和所述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計算所述零部件的超溫時間;
根據所述零部件的超溫時間對所述零部件進行熱害評估。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零部件的熱害評估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實施例通過獲取的零部件的壞點剔除溫度閾值來剔除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中的壞點數據,并將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中的剩余數據作為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接著確定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的最高溫度數據,然后根據最高溫度數據、零部件的耐溫閾值和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計算所述零部件的超溫時間,以根據超溫時間對零部件進行熱害評估,從而無需人工查找數據壞點位置,即能有效剔除壞點數據,以有效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數據處理結果的準確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讀取零部件的熱害試驗溫度數據這一步驟后,還包括以下步驟:
獲取預設工況點;
根據所述預設工況點對所述熱害試驗溫度數據進行工況分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根據所述預設工況點對所述熱害試驗溫度數據進行工況分段這一步驟后,還包括以下步驟:
對工況段內的熱害試驗溫度數據進行排序。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根據所述壞點剔除溫度閾值剔除所述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中的壞點數據,將第一熱害試驗溫度數據中的剩余數據作為第二熱害試驗溫度數據,其具體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7318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