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互聯網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73062.X | 申請日: | 2021-03-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4442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9 |
| 發明(設計)人: | 于廣春;徐風;于廣建;于春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金實樂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F1/00 | 分類號: | B65F1/00;B65F1/14;B65F1/1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1258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互聯網 垃圾 分類 回收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基于互聯網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包括互聯網管理平臺、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用戶交互系統、終端管理系統和垃圾箱終端;所述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包括垃圾識別模塊、垃圾分類模塊、垃圾處理模塊和垃圾回收模塊。本發明的垃圾分類回收終端機可以設置在各種社區,其具有用戶界面、使用方便、功能齊全的特點,用戶可以通過觸摸顯示屏輸入賬號密碼登錄,或通過用戶身份識別模塊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直接登錄,用戶登錄后可以打印能唯一標識用戶投放垃圾行為的條碼標簽,將條碼標簽粘貼在對應垃圾袋上進行分類投放,對垃圾進行回收,可以對分類垃圾箱內的垃圾袋粘貼的條碼標簽進行掃描,記錄垃圾情況。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垃圾分類技術領域,具體為基于互聯網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急劇增加,我國已全面展開垃圾分類回收多年,但仍存在回收效果差,民眾垃圾分類意識薄弱等問題,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的現狀令人堪憂。在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的今天,我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目標,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受到各界關注,各類企業、產品層出不窮,因其便利、即時、互動性強等特點深受廣大民眾歡迎,并且已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將日常行為與互聯網相聯系的產業會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缺乏相應的硬件架構來實現垃圾收集的管理,垃圾分類回收市場存在空白,使得垃圾收集都處于紙上談兵,而無法與實際生活相關聯,因此我國急需發展起完整、環保的垃圾處理體系,提高國民環保意識,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互聯網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基于互聯網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包括互聯網管理平臺、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用戶交互系統、終端管理系統和垃圾箱終端;
所述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包括垃圾識別模塊、垃圾分類模塊、垃圾處理模塊和垃圾回收模塊,所述垃圾識別模塊利用可對焦攝像頭開發條形碼標簽、二維碼標簽的實時圖像識別,利用彩色圖像數據和深度圖像數據提取垃圾信息;所述垃圾分類模塊按照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標記;所述垃圾處理模塊將所分類垃圾的信息傳輸至互聯網管理平臺,所述垃圾回收模塊對垃圾實時信息進行接收和推送,實時更新運輸和定位情況,有效的對垃圾進行溯源。
優選的,所述用戶交互系統包括信息采集模塊、信息處理模塊、讀取顯示模塊、二維碼生成模塊和打印模塊,通過信息采集模塊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直接登錄,通過信息處理模塊對用戶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用戶登錄后通過二維碼生成模塊和打印模塊可以打印能唯一標識用戶投放垃圾行為的條碼標簽,以便區分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垃圾,并將條碼標簽粘貼在對應垃圾袋上進行分類投放,對垃圾進行回收。
優選的,所述垃圾箱終端包括掃描模塊、紅外線檢測模塊、溫濕度監測模塊、稱重模塊、電機模塊和無線傳輸模塊,掃描模塊對垃圾的條碼進行掃描,紅外線檢測模塊用于檢測垃圾箱周邊是否有人,通過無線傳輸模塊控制電機模塊進行正轉還是反轉,控制垃圾箱的開啟和關閉;溫濕度監測模塊用于檢測所存放垃圾濕度,區分干垃圾和濕垃圾,以及垃圾箱內部的溫度,如出現煙頭和明火立刻通過無線傳輸模塊傳輸至終端管理系統;稱重模塊用于稱量每次用戶投放重量,統計計算垃圾箱內部的儲存余量,將信息傳輸至終端管理系統,終端管理系統做出及時處理。
優選的,所述垃圾識別模塊包括圖像識別單元、三維識別單元、射頻讀寫單元、液晶顯示單元。
優選的,所述垃圾回收模塊包括信息接收單元、信息推送單元、運輸單元和定位單元。
本發明提出的基于互聯網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有益效果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金實樂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經浙江金實樂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7306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