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同時檢測血液樣品中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的方法、試劑盒及其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69538.2 | 申請日: | 2021-03-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4969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9 |
| 發明(設計)人: | 馮振;景葉松;弭兆元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英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0/02 | 分類號: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宋海海 |
| 地址: | 250101 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大正路1***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同時 檢測 血液 樣品 萬古霉素 方法 試劑盒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同時檢測血液樣品中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的方法、試劑盒及其應用,屬于醫藥檢測技術領域。本發明通過優化樣本前處理方法并同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方法相結合,從而成功建立一種同時檢測血液樣品中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的方法,該方法具有樣本處理簡單、靈敏度高通量高、結果可靠等優點,可實現對人體相關抗生素血藥水平的實時監測,因此具有良好的實際應用之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血藥濃度監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同時檢測血液樣品中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的方法、試劑盒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公開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發明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經成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萬古霉素(vancomycin)屬于三環糖肽類抗菌藥物,臨床上主要用于敏感革蘭陽性菌,特別是嚴重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所致心內膜炎、骨髓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全球僅9株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被譽為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線。革蘭陽性(G+)菌的多重耐藥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已引起全球關注。我國連續多年的細菌耐藥監測(CARSS)數據顯示,MRSA的分離率逐年上升,已成為醫院獲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萬古霉素作為三重殺菌機制的首個糖肽類抗菌藥物,是治療MRSA感染的首選藥物,可明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但該藥有一定腎毒性,且隨血藥濃度升高明顯增強,而耐藥現象的出現又與低暴露有關。臨床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PK/PD)研究結果顯示,萬古霉素在肥胖、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CU)等患者體內的PK發生顯著改變,按照常規方案給藥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血藥濃度。本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重癥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萬古霉素谷濃度顯著降低,建議早期給予較高劑量的萬古霉素。因此,應根據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態決定初始給藥劑量,并借助血藥濃度監測(TDM)適時優化給藥方案。
去甲萬古霉素為我國首創的糖肽類抗生素,其抗菌譜、相互作用和臨床應用都與萬古霉素相近,但其對大多數金葡菌作用強于萬古霉素,已成為治療嚴重甲氧西林耐藥葡萄球菌及耐藥革蘭陽性球菌的首選用藥。但其耳、腎毒性和血栓性靜脈炎等嚴重不良反應與血藥濃度相關,因此對其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也是非常有意義。
現有技術中雖然已經有對萬古霉素和去甲萬古霉素的檢測方法的報道,但是發明人發現,現有前處理方法獲得待測液,通常檢測靈敏度欠佳,從而導致在低靈敏度的LC-MS上的檢測信號較低,信號不穩定。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同時檢測血液樣品中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的方法、試劑盒及其應用,本發明通過優化樣本前處理方法并同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方法相結合,從而成功建立一種同時檢測血液樣品中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的方法,該方法具有樣本處理簡單、靈敏度高通量高、結果可靠等優點,因此具有良好的實際應用之價值。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同時檢測血液樣品中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HPLC-MS/MS)對前處理后的待測樣品進行檢測;
其中,所述前處理過程包括:
向待測血液樣品中加入至甲醇/乙腈的混合液中,震蕩離心,將離心后的上清液取出氮吹吹干,流動相復溶后,獲得待測上機樣品;
本發明針對血清中存在的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進行前處理,可以去除樣品雜質,降低基質效應,從而對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進行同時檢測。
本發明的第二個方面,提供同時檢測血液樣品中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素的試劑盒,所述試劑盒包括:萬古霉素與去甲萬古霉的標準品溶液;
含有內標和0.01~0.1%(優選為0.05%,w/w)硫酸鋅的甲醇與乙腈的混合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英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山東英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6953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