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由咬合樁組成的風機筒形基礎及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63739.1 | 申請日: | 2021-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2202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8 |
| 發明(設計)人: | 黃冬平;馬人樂 | 申請(專利權)人: |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7/42 | 分類號: | E02D27/42;E02D27/12;E02D27/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翁惠瑜 |
| 地址: | 200092***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咬合 組成 風機 基礎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由咬合樁組成的風機筒形基礎及施工方法,所述風機筒形基礎包括鋼筋混凝土承臺和咬合樁,所述鋼筋混凝土承臺與風機塔筒連接,所述咬合樁嵌入鋼筋混凝土承臺的底面,連接為整體,所述咬合樁呈圓形筒狀,內外側設有在施工時起到導向和固定作用的鋼筋混凝土導墻,所述咬合樁包括沿著圓周均勻布置的若干單元樁,相鄰單元樁相互咬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不僅可以避免大開挖、或沉井施工時破壞原狀土的問題,而且相比常規的樁基礎工期短、經濟性良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風能發電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由咬合樁組成的風機筒形基礎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風力發電是各類可再生能源領域中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且可利用的風能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廣泛、儲量巨大。同時,隨著風電相關技術不斷成熟、設備不斷升級,全球風力發電行業高速發展。
根據地質條件特性,陸上風電基礎形式可分為重力式擴展基礎、梁板式擴展基礎、巖石錨桿基礎、樁基礎和筒形基礎,其中筒形基礎具有受力直接、充分利用土體被動土壓力抵抗上部傾覆荷載、結構效率高等特點。
筒形基礎常采用大開挖施工法、沉井施工法。例如,司炳文等發明的一種碴土樁專用施工設備采用大開挖施工法,王志樂等發明的一種裝配式方筒形多層混凝土地下車庫采用沉井施工法。大開挖施工法開挖和回填工程量大,破壞原狀土,且深度較大時難以開挖;沉井施工法是將預制的筒形內部土體開挖出來,控制筒體均勻下沉,再對筒體內部回填處理,該施工方法技術要求較高,且預制筒外壁與土體之間可能形成一定間隙,降低了土體對筒形的約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出一種由咬合樁組成的風機筒形基礎及施工方法,不僅避免常規筒形采用的大開挖、或沉井施工時破壞原狀土的問題,而且相比常規的樁基礎工期短、經濟性良好。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由咬合樁組成的風機筒形基礎,包括鋼筋混凝土承臺和咬合樁,所述鋼筋混凝土承臺與風機塔筒連接,所述咬合樁嵌入鋼筋混凝土承臺的底面,連接為整體,所述咬合樁呈圓形筒狀,內外側設有在施工時起到導向和固定作用的鋼筋混凝土導墻,所述咬合樁包括沿著圓周均勻布置的若干單元樁,相鄰單元樁相互咬合。
進一步地,相鄰的兩個所述單元樁中,一個為素混凝土樁,另一個為鋼筋混凝土樁。
進一步地,相鄰所述單元樁的咬合寬度為單元樁直徑的1/10-1/4。
進一步地,所述鋼筋混凝土承臺通過預應力錨栓組合件與風機塔筒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預應力錨栓組合件設有多個。
進一步地,所述鋼筋混凝土承臺與所述咬合樁間設置有素混凝土墊層。
進一步地,所述鋼筋混凝土導墻位于所述咬合樁靠近地面的端部。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由咬合樁組成的風機筒形基礎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開挖并施工鋼筋混凝土導墻,該鋼筋混凝土導墻一端埋入地下,另一端高出地面;
2)間隔施工咬合樁的各單元樁;
3)開挖鋼筋混凝土承臺的基坑,并清除基坑深度范圍內的鋼筋混凝土導墻;
4)澆筑素混凝土墊層,安裝預應力錨栓組合件,施工與風機塔筒連接的施工鋼筋混凝土承臺。
進一步地,所述的步驟1)中,鋼筋混凝土導墻高出地面至少200mm。
進一步地,所述的步驟2)具體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6373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