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力浮選餐廚垃圾厭氧發酵處理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60119.2 | 申請日: | 2021-03-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0209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13 |
| 發明(設計)人: | 高博;葉明強;朱澤民;曾毅夫;周益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沙工研院環保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3B9/06 | 分類號: | B03B9/06 |
| 代理公司: | 長沙市融智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趙春生 |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長沙市長***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力 浮選 垃圾 發酵 處理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力浮選餐廚垃圾厭氧發酵處理系統,包括滾筒、餐廚垃圾預處理設備、漿料分離機和厭氧罐;所述餐廚垃圾預處理設備包括浮選料斗和有機質料斗,所述浮選料斗頂部的一側設置有輕雜出料口,浮選料斗底部為重雜出料口,浮選料斗內側壁設置有浮選熱水管;所述有機質料斗底部設置有破碎機和有機垃圾出料口,所述有機垃圾出料口的下方設置有漿料存儲池,所述漿料存儲池通過漿料輸送結構與漿料分離機的進料端連通,所述漿料分離機的出料端通過厭氧料輸送結構與厭氧罐的進料端連通。本申請的水力浮選餐廚垃圾厭氧發酵處理系統,集成化程度高,實現了對雜物的分級去除,提高了餐廚垃圾的除雜效果,確保了產氣的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餐廚垃圾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力浮選餐廚垃圾厭氧發酵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傳統的餐廚垃圾處理工藝除了焚燒之外,一般采用厭氧發酵工藝進行處理,以便提高餐廚垃圾的綜合利用率。目前,在通過厭氧發酵工藝處理餐廚垃圾的過程中,因預處理的除雜效果不好,導致很多的輕物質、重物質等進入厭氧反應器(厭氧罐),給后端產沼氣過程帶來一系列的危害,影響產氣的穩定性。
為解決上述問題,現有技術做了相應的研究,如申請號為201710557316.4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農村餐廚垃圾的厭氧發酵工藝,其公開了在厭氧發酵處理之前,對餐廚垃圾進行分揀除雜的技術特征;又如申請號為201920228871.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餐廚垃圾與污泥聯合厭氧發酵制沼氣綜合利用系統,其公開了通過餐廚垃圾分揀裝置對餐廚垃圾進行分揀除雜的技術特征,這些現有技術雖然公開了對餐廚垃圾進行預處理除雜的概念,但存在如下弊端:無法對雜物進行分級去除,除雜效果相對較差。
此外,現有的厭氧發酵處理系統,設備數量多,集成化程度不高,這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故障率以及影響維護的便利性。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力浮選餐廚垃圾厭氧發酵處理系統,以便提高設備的集成化程度,同時,提高對餐廚垃圾的除雜效果,確保產氣的穩定性。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手段解決上述問題:一種水力浮選餐廚垃圾厭氧發酵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滾筒、餐廚垃圾預處理設備、漿料分離機和厭氧罐,所述滾筒通過驅動機構驅動轉動,滾筒的一端設置有進料口,另一端設置有粗雜質出料口,滾筒內設置有呈螺旋布置的推料板,滾筒側壁沿周向開設有多個排料孔;所述餐廚垃圾預處理設備包括浮選料斗和有機質料斗,所述浮選料斗頂部的一側設置有輕雜出料口,浮選料斗底部為重雜出料口,浮選料斗中部設置有與有機質料斗連通的中間通道,浮選料斗內側壁設置有浮選熱水管;所述有機質料斗底部設置有破碎機和有機垃圾出料口,所述有機垃圾出料口的下方設置有漿料存儲池,所述漿料存儲池通過漿料輸送結構與漿料分離機的進料端連通,所述漿料分離機的出料端通過厭氧料輸送結構與厭氧罐的進料端連通。
進一步,所述漿料輸送結構包括漿料提升泵和排漿料管。
進一步,所述厭氧料輸送結構包括厭氧料輸送管和厭氧料輸送泵。
進一步,還包括輕雜分離機,所述輕雜分離機的進料端通過輕雜出料管與輕雜出料口連通,所述輕雜出料管上設置有輕雜抽吸泵。
進一步,還包括集油倉,所述集油倉通過集油管道與漿料分離機和輕雜分離機的出油端連通。
進一步,所述滾筒內設置有沖洗熱水管。
進一步,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和傳動機構。
進一步,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安裝在驅動電機輸出軸上的驅動齒輪以及固定套接在滾筒外部的齒圈,所述驅動齒輪與齒圈嚙合傳動。
進一步,所述浮選熱水管和沖洗熱水管上均設置有多根噴射支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沙工研院環保有限公司,未經長沙工研院環保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6011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