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超大變形的手性壓扭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36845.0 | 申請日: | 2021-03-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2826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5 |
| 發明(設計)人: | 徐凡;張曉亮;楊易凡 | 申請(專利權)人: | 復旦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S5/00 | 分類號: | F16S5/00;B33Y80/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陸飛;陸尤 |
| 地址: | 20043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超大 變形 手性 扭結 | ||
本發明屬于超材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超大變形的手性壓扭超結構。本發明手性壓扭超結構由若干胞元堆疊而成;每個胞元是由六個相同結構的面內梁組合形成的空間立方體;每個面內梁是由四根直梁、四根彎梁組合而成的四角為弧形過渡的鏤空正方形;其中,四根彎梁的一端固定于一中心圓孔處、且梁體相外等間距仿射布置、梁的彎曲方向一致,四根彎梁的另一端位于一正方形端點處;四根直梁的一端分別與四根彎梁的外端部連接,另一端分別與四根彎梁的弧形相切連接,使正方形的四個角為弧形。本發明結構受壓能產生大幅度、穩定的扭轉變形,且扭轉方向可通過手性方向調整??捎媒ㄖO計、機械結構等行業。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超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手性壓扭結構。
背景技術
機械超材料(超結構)是指通過人為設計制造材料的周期性空間結構,使其具有超常的力學特性,例如受壓扭轉、負泊松比和零膨脹等特殊的力學性能。這種特性不僅取決于材料本身的性質,更主要依賴于人工設計的周期性微結構。超材料的出現使得人類能夠設計和制造更加符合工業需求的材料。
本發明提出一種軸向受壓后產生超大扭轉變形的力學超結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軸向受壓后產生穩定、超大扭轉變形的手性壓扭結構。
本發明提出的手性壓扭超結構,在受壓時會發生穩定且顯著的扭轉變形。由若干胞元堆疊而成;每個胞元是由六個相同結構的面內梁組合成的空間立方體,如圖3所示;每個面內梁是由四根直梁、四根彎梁組合而成的四角為弧形過渡的摟空正方形,四根彎梁的一端固定于一中心圓孔處、且梁體相外等間距仿射布置、梁的彎曲方向一致,四根彎梁的一端位于一正方形端點處;四根直梁的一端分別與四根彎梁的外端連接,另一端分別與四根彎梁的弧形相切連接,使正方形的四個角為弧形,面內梁結構如圖1所示。
制備方式可以采用3D打印增材制造的方式,也可采用鑄造、焊接和切削等方式實現。
制備材料要求有較好的彈性和韌性,比如TPU。
例如,采用3D打印增材制造的方式將圖紙打印,采用水溶性支撐。打印完成后浸入水中,去除支撐材料后晾干,施加壓力即可實現軸向受壓扭轉。
本發明的優勢如下:
1、本發明的結構,受壓能產生大幅度、穩定的扭轉現象,且扭轉方向可通過手性方向調整;
2、扭轉角度靈活可控,如通過增減層數即可快速準確調控;
3、調整最大壓扭角度手段豐富,如可從梁粗細和橫向堆疊個數來調控。
相比現存的壓扭超結構,本發明提出的手性壓扭結構能夠產生更大幅度的穩定扭轉變形,可適用于更加廣泛的工業應用場景,例如:建筑設計、機械結構等行業。
附圖說明
圖1為面內結構示意圖。
圖2為面內結構三視圖。
圖3為胞元結構示意圖。
圖4為胞元三視圖。
圖5為1×1×2堆疊示意圖。
圖6為1×1×2堆疊三視圖。
圖7為4×4×8堆疊示意圖。
圖8為4×4×8堆疊三視圖。
圖9為實施例1 中1×1×2堆疊受壓初始示意圖。
圖10為實施例1中1×1×2堆疊受壓扭轉示意圖。
圖11為實施例2中4×4×8堆疊受壓初始斜視圖。
圖12為實施例2中4×4×8堆疊受壓扭轉斜視圖。
圖13為實施例2中4×4×8堆疊受壓初始前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復旦大學,未經復旦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3684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